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最具艺术光彩的典型形象。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中国革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农民自觉革命道路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朱老忠这一英雄形象里,既糅合着旧时代农民群众美好的传统品格,又熔铸着新时代农民英雄的特质。巨大的历史深度,广泛地艺术概括性,深沉丰实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示出这一典型人物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2.
作为红色经典之一的《红旗谱》,历来被看作是一部农民革命运动史诗式的巨著,被誉为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本文主要从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加恋爱”三个方面分析《红旗谱》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进而挖掘《红旗谱》中被遮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红旗谱》在创造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实现了作者把《红旗谱》写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这一宏伟的艺术追求。同时,作品在充分重视民族化的又注意吸收中国现代文学乃至西方小说的一些表现技巧(如心理刻画等)。因此我们说,《红旗谱》堪称一部真正体现文学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红旗谱》是一个有着诸多经验共存的文本,有着对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也有着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农村农民的生活样式,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政治经验、生活经验及其在作品中的存在及存在方式的分析,来对它进行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5.
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逻辑的错位--重评《红旗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曾经被看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作品中的朱老忠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理想化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但重读作品,就不难看出,文本的叙事逻辑与作家的创作理想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评论界对《红旗谱》的界定不过是用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话语进行粘贴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家族小说的当代转型——梁斌的《红旗谱》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红旗谱》一向被视为反映农民革命的史诗作品,但如果我们从其表现阶级斗争与家族仇恨的双重主题、对父子冲突与父子相继多层家庭关系的描写、对现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刻画方面来看,它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的传统,成为“十七年时期”家族叙事的典型,这既符合小说创作的客观实际,也是其成为当代小说经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独创性作品。作家在民主革命与宗法文化的悲剧性冲突当中,实现了对民主革命与宗法文化的双向消解,展现了中国农民原生状态的本体真实。表现了悟道之后的迷惘,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8.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红旗谱》、《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和《创业史》为例来探讨当代文学的版本问题。在认真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不论从思想还是艺术上看,四部作品的修改版均比初版本逊色,有的可以说是失败。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值得探究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从版本的角度揭示了当代文学的某些特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邓中夏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他长期从事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更表现在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方面。在他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曾经在《中国青年》、《中国工人》、《工人之路》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简明、深刻的阐述。其中,他反复阐述过的民主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征,这一中华民族的壮举,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迷梦,更扩大了革命影响,遍撒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各少数民族革命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土地革命轰轰烈烈,武装斗争蓬勃兴起,政权建设成效显,参军扩红热火朝天等,从而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各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陕西人民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人民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守西安孤城,支援北伐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迎接各路主力红军长征会师西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保卫陕甘宁地区。勤劳、勇敢、质朴的三秦儿女,在中共陕西党组织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试评土地革命的成与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关系极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生存。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彻底变革土地所有制关系。经过革命,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有了地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场革命是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的,偏重于为战争服务,加之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致使革命成果未能巩固,随着工农红军的撤离转移,而相继丢失。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七年”集体实验范本之一的《红旗谱》,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呈现的是一种革命历史化的叙事模式:革命的浪漫激情在历史成长的记忆中被激活;历史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从后台走向前台;英雄这种人格化形象在历史革命化进程中尽情表演和演绎。这种叙事方式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一种确证和体认。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为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叙事为主线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50多年的历史画卷,通过白鹿两家儿女们的革命斗争经历和普通农民对革命态度的转变,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文本超越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党派史观和阶级史观,从民族文化史观出发,考察和反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历史·家族"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整个革命思想体系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在充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思想和欧美民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内实际状况而确立起来的。这一思想在指导孙中山等革命派进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包含着革命程序、地方自治、五权宪法、权能分治等内容,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理论指南之一。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民主建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所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也是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份报刊。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密切联系中国的革命实践,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登载和反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红色中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个突出特点,即实践性、大众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19.
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艰苦奋斗精神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障,具有历久弥新的现代价值,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