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把他们"惯"成这样的,是老师让他们的天资"睡着"了。很多时候(尤其是低年级),老师扮演着保姆的角色,担心学生读不懂题,担心他们不会找关键词,担心他们掉进陷阱……太多的担心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放不开手脚,很多练习都要先指导再练习。其实这种善意的指导和提醒常常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助长他们的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独立探究的激情,甚至养成一种惰性,学习被动,  相似文献   

2.
传统之美     
勤奋、踏实、谦虚。一向都是褒义词。但在如今的年代,人们似乎更看重富有创造力、个性等等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赞美语。传统诚然要保留.但是正因为传统,反而不易吸引眼球。所以,在寻找“人物”时.我们也曾刻意回避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勤奋”、“努力”的优秀老师。因为我们也担心.他们身上是不是没有特别之处。是不是他们身上没有很多普遍意义的东西。本着栏目定位。我们担心,报道流于形式,成为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3.
又要教“米、千克的认识”了,我真有点担心,多年的经历告诉我,教这类课费力难见效。过去教学,我都是让学生分四人小组,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可谓老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忙得小亦乐乎可是到做练习时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单人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  相似文献   

4.
张春风 《考试周刊》2011,(50):76-77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常犯这样的毛病——满堂灌,整堂讲。,他们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担心自己讲得不透。浅的题目要讲给“差”生听.难的题目要讲给优生听。长此以往,学生成了听众,课堂成了讲堂,结果是学生练习机会少了,接触题型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觉得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课外作业却不会做,成绩自然上不去,能力也提高不了。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对“满堂灌”的老师说一句:“还学生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常会抱怨“同样的问题讲了多次,练习题做了很多,学生怎么还会出错”。这句话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希望通过不断的练习与讲解来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漏洞”,真可谓是教学上的“补胎”。  相似文献   

6.
“二升三.作文是道坎。”三年级接班老师常说。新一轮循环教学,我们从一年级起.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口语先行.说写互促”的实践研究。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练习说话、写话.为书面语言的发展铺路奠基.  相似文献   

7.
羊刚 《教学月刊》2004,(3):27-29
2000年9月1日,几个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到学校看老师,他们无意中看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不约而同地大发感慨:“现在的高中生真有福气.能用上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课本。”“什么?《百年孤独》《等待戈多》都有?太棒了!”“老师,你还会担心同学对语文不感  相似文献   

8.
每当教师在布置学校任务时,总免不了要对学生说上一句“以自愿为原则”。如,某校教师为了让学生买些课外读物和辅导练习.对学生如此说:“新华书店今天到学校设摊购书,请同学们以自愿为原则,买些自己需要的课外读物和某某辅导练习.请注意.老师还要对买来的某某辅导练习集中起来集体讲练”。类似的自愿还有“学生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自愿参加各类辅导班”、“自愿给老师送礼”、“自愿捐款”等。  相似文献   

9.
指导中学生学会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想起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教读法”。潘风湘老师的教读法,其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为了教会学生阅读,潘老师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一共安排了十二项读书练习,包括查阅工具书的练习、概括课文大意的练习、归纳各部分要点的练习、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等。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天赋”,“学生在威胁较少的情景中才能产生学习”,“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不敢说英语.是因为害怕讲英语时出错或者说得不好被老师、同学笑话。学习英语口语成为学生的一种担心,而不是一种乐趣,导致英语口语课上部分学生始终“金口难开”,最终成为“哑巴英语”。  相似文献   

11.
全老师是“一痒指”门派的掌门人,号称“天下无敌”。只要他使出“一痒指”,所有的人都会“五体投地”———痒得躺在地上,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天,全老师又来到寝室看望大家。早有放哨的同学悄悄报告:“全老师来了。”我一听,既开心又担心。开心的是可以看着别人在“一痒指”神功前笑得死去活来,可好玩了;担心的是怕他拿我练习“一痒指”。我赶快用被子蒙起头,躲进被窝,可全老师有厉害的第一招。我在被窝里听到全老师说:“同学们,快来看,我有好吃的鸡蛋。”“鸡蛋?啊,我的最爱!”我一骨碌从被窝里钻出来,没想到全老师就站在我面前,笑眯眯地…  相似文献   

12.
“早恋”对于中国老师和家长来说,是属于洪水猛兽一样的东西。很多国内的朋友希望孩子读完初二就送出国留学,可是,就怕孩子在国外早恋,尤其是女孩子,担心她们吃亏学坏。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无疑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秩序的维护者。也许是追于残酷竞争的教育现状,多数老师在扮演上述角色时都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任凭老师再怎么自我感觉“蜡炬成灰泪始干”,苦啊,累呀,无私奉献呀,都没用,学生对你总是敬而远之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大多是不折不扣的“黑猫警长”,俩眼瞪圆了盯着他们,有个风吹草动——查!犯错了——批!闯祸了——罚!你笑,他担心“笑里藏刀”,你语气温婉,  相似文献   

14.
邓超华  任洋琪 《湖南教育》2009,(3):46-46,50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这是非常正确的.不过,近年来,建构主义开始在中国教育界风行起来,于是,很多数学老师加入了崇拜建构主义的队伍,对老师需要有“一桶水”学科知识、老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淡化,甚至有人提出老师不需要有“一桶水”,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打水”(建构)就够了.虽然这些提法有合理的成分,但对教学改革存在误导.比如一部分老师不再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以致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科学性错误;而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的,老师不能灌输,否认接受性学习.这些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写《张宋演义》,担心写不好,把稿子交给老师,老师的批语是:“写得很好,入围了。”可是最终却没有选上,因为有人比我写得还要好。我心想:“没关系,入了围没选上的同学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6.
邹平 《考试周刊》2010,(56):64-64
很多学生都“害怕”学数学,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太抽象、太枯燥。特别是在进入高中后,由于知识难度的加深,以及知识面的拓宽。许多学生对数学更是缺乏兴趣.再加上历来传统教育重视分数.学生们沉浸在“数学题海”中,不断地进行着重复的模拟练习。  相似文献   

17.
单从外形与言语看,本期《人物》的主人公陈立如此朴素.朴素得我都担心没法写出她的曲折与生动。难道内秀未必是好事?《人物》已写了四期.目前呈现的还都是相对优秀的教师。从内心出发.我实在是想提供一些优秀老师的成长经验,以供老师参考。采访中,陈立也谈到同样的想法.“我就特别想让每个老师都体会到我成长的快乐.我想给他们同样的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18.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个由26位“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他们都有不光彩的过去.有的伤过人.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很多家长拿他们没辙.很多老师也对他们感到失望.学校甚至想将他们放弃。  相似文献   

20.
杨荣平 《师道》2005,(10):13-13
老师们下课前常会对学生说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