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这个词,既久远又现代。比如“耻感文化”,其大概意思是:一些人对于社会(即公共空间)缺乏一种应有的责任感,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不是我的,而我的那几间小屋、我的那个小家才是我的,因此,只是迫于外部压力,才没有做有损于公共空间的丑事、坏事。举个例子讲  相似文献   

2.
耻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心理体验。耻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当前中学生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耻感缺失,耻感错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融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构建知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羞、耻、辱、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  相似文献   

4.
耻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尺度,在人格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耻感是人格的基本点,是自我认知的情感深化、自我情感的重要体现、自我意志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和片面重视技能的教学指向,高职学生耻感缺失现象严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利用耻感为高职学生发展健康人格提供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耻感与耻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1]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耻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耻感具有普遍性、内隐性、无限性、潜移默化性,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对耻感的淡化越发明显,表现为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偏离等问题.从个体和集体两个维度,探讨耻感教育的平衡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耻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耻感是以否定性的方式来把握“善”的过程,是通向仁之境界的必由之路.耻感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关系密切.文章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入手,以耻感分析为线索,提出了“耻感行政人”的假设,并进一步解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及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荣是道德主体对善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辱是道德主体对恶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羞耻感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心理认同基础上发生的自我谴责,是保有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耻的对象是恶。荣誉心是人们对外在规范践履而得到社会肯定的满足感,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内驱力,是推动人之为高尚之人的道德崇高,荣的内容是善。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rovide preliminary data extending earlier research on shame and guilt, examining their relationships both to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to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ere expected to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hame, but not with guilt.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also expected to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ha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guilt was examined on an exploratory basis. METHOD: Two hundred and eighty participants from a public community college and a private university completed scales assessing shame, guilt, depression, and history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Pearson correl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all data. RESUL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shame and guilt. Partial correlations were then conducted in which the linear effects of shame were removed from guilt. In this latter analysis, guilt was no longer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with shame, but not with guilt.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 of guilt and shame. As in earlier studies, shame has been consistently correlated to poor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while guilt appears to be relatively unrelated to pathological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3.
石琢 《甘肃高师学报》2014,19(6):139-142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中,校园网络舆情研究成为研究途径之一。利用网络舆情分析系统,通过对极端行为主题词极性的分级研究,跟踪分析高敏感话题,捕捉行为话题走势,提出基于校园网络舆情极端行为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心理学角度看,荣誉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合理合宜而产生的,羞耻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的过失而产生的。从理论上认清荣誉心和羞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开展荣辱观教育。新时期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关键是要采取妥善措施培育民众的良心,要根据不同良心水平群体的荣耻心发展规律开展荣辱观教育。同时,要注意对接中国本土的知耻文化传统,营造培养荣辱观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长时间来,西方罪感文化承接道德自律意义,东方耻感文化则被视为他律。论文尝试消弭此一刻板印象。而自伦敦学派以降,自主性也成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文首先检视伦敦学派对自主性的提出及近年所受的批评,企图说明理性自主观,无须放弃,但须吸纳情感、意志、认同等元素,重构后的自主概念,将更易于与耻感接轨。接着从人类学者雷德菲德大小传统之概念架构,分别从代表大传统的儒家典籍中,诠释耻感在其中扮演自律的积极意义;小传统中,面子(脸)文化,也同步加以反思。论文也从两位西方学者对羞耻的分析,即威廉斯发掘前苏格拉底的希腊传统,以及舍勒对抗来自弗洛伊德泛性的释放本能欲望说,重温耻感在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论文暂时的结论是无论东西方,耻感或面子文化,容或有他律道德的负面意义,但其所设定的外在他人等,若经转化,将能修正西方理性自主近年受到之批评,同时能发掘出道德自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听说教学中采用心理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获取英语听说语感能力和言语技能。文章从怡心、悟性和语感三个方面论述了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认知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保证;通过知识与技能统一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获得英语听说语感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和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靠人们的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培养,是以耻感培养为基础和关键的。知耻是一种道德意识,知耻,才能守公德。因此培养耻感,对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