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宾诺莎提倡"政教分离"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神权政治"."政教分离"绝非指国家与教会互相独立、平等,而是教会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并且不得干涉政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理性的前提之下,人们则可以保持信仰自由.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政教分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信仰与哲学的分离",也就是为了保障哲学思考的自由.而政教分离的最终实现,则依赖于理性启蒙.可是启蒙到底是否可能,这正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斯宾诺莎提倡“政教分离”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神权政治”。“政教分离”绝非指国家与教会互相独立、平等,而是教会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并且不得干涉政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理性的前提之下,人们则可以保持信仰自由。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政教分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信仰与哲学的分离”,也就是为了保障哲学思考的自由。而政教分离的最终实现,则依赖于理性启蒙。可是启蒙到底是否可能,这正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哲学是对其信仰的维护,总是突出理性的无力与上帝的全能。在经院哲学产生之初,就有哲学家有意识的运用理性为基督教的理论辩护。但是上帝与上帝的一切神迹都是不可证明与不可证伪的“自在之物”,它们超出了理性。如果试图运用理性去说明它们,会将理性这个可以批判一切的工具保留下来。导致后来对基督教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之分野是高等教育主旋律下的多重变奏,二者从不同方面深化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哲学,尽管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合理性,但也都具有各自不足之处。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是整合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即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进而寻求“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的哲学在名义上是神学的仆人。通过"五路"证明和论证上帝是存在本身,阿奎那协调了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不仅为神学论证了起点,而且为神学建立了哲学的基础。在圣餐的变质说中,阿奎那更具体地用理性来解释信仰,发展了哲学,客观上提高了理性的地位,为后来理性的独立做了准备,但却忽略了圣经经文的正意。  相似文献   

8.
作为罗马的实践政治家,西塞罗神学在怀疑主义理性批判的基础上,祭起了政治神学信仰的大旗,强调政治神学对政治实践与德性的积极意义。这在两方面影响着基督教神学:一、怀疑理性在神学上的最终意义;二、把神学信仰最终归结为大众的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9.
洛克是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自然神论的一位重要先驱.洛克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他非常注重对上帝存在的信仰,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合乎理性的.洛克的上帝观对自然神论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库萨的三一认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思想,恩培多克勒将其发展为有二元论倾向的"同类相知"理论。柏拉图区分理念和现象的同时也区分了灵魂和身体、思维和思维对象,这种彻底的二元区分与之前的感知理论依据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相冲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用"潜在的现实化"将被割裂的主客体联系起来。库萨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把感官、理性、理智、上帝连接起来,构筑了一条从感性到上帝的寻觅真理之路,并且从理性主义过渡到神秘主义。因为上帝在人的认识能力之外,从理智到上帝的超越要依靠启示,理性最终要让位于信仰。  相似文献   

11.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笛卡儿追求精确知识的方法要求,必须有一个上帝为终极奠基和辩护。辩护和奠基的功能有三:一是知识因果链中的始因;二是观念的来源和真确性的保证;三是在心灵与物质两个平行的实体间建立联系并在自身达至统一。但上帝的引入是理性推证的结果,理性的主动性对上帝是一种斥力。对理性与信仰之张力的消解,又必然导致理性失基后的无措状态。整体消解这一困境的取向在于,一是消除理性的形而上根基,二是把生成性概念引入知识建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化中有关宗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宗教信仰高于思辨理性,因此理性的哲学应为神学服务;另一种主张理性是审判一切的最终法官,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在人生的实践中,信念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动力,人总是相信了什么才去行动,而当遇到了问题时又质疑原先的信念,并根据经验确立新的信念。拿这种人生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信仰导致理解"或"理解启蒙信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总是处于"信仰寻求理解"和"理解开导信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世纪哲学诸位贤哲,针对理性和信仰问题,围绕是“信仰权威”还是“理性权威”、是“先信仰而后理解”还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和“双重真理论”等问题展开过旷日持久的论争.《神曲》以文学的形式回应了这场论争。它抛开了论争双方的神学指向性和宗教目的性.把理性和信仰先行引入到对人生幸福归宿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探求,肯定了它们在人类世俗生活中的作用.它们在摆脱苦难、认识真理、走向至善至美过程中的起始作用或前提地位;修正了把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的做法,建立了其间的联系.阐解了它们各自的价值、存在的领域、理由及必要性,认为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强调了理性所包含的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信仰所包含的“上帝”对人类的召唤与慈爱和它引人向善的道德伦理作用,体现了有别于诸位贤哲的人文关怀,使我们看到但丁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着独特性、贡献性和进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17.
《安提戈涅》堪称戏剧哲学,它通过新国王克瑞翁颁布禁葬令、把葬礼置于政治的监管之下所引起的广泛冲突考察了政治这个属人的事物,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古代希腊时期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途径即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哲学的途径为依据,着重从即哲学实践与信仰、哲学教育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仰确立的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个方面论述哲学与信仰确立的关系。指出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应倡导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9.
“理性时代”开始于文艺复兴对理性的倡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挣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阿富汗尼认为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的理性主义体系。他推崇理性,认为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他强调哲学理性的历史地位,认为伊斯兰教衰落的根源之一在于近代穆斯林各民族对于哲学理性的普遍轻视;他坚持以理性为基础的宗教观,认为人类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获得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