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与其把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短篇,1979)、《方舟》(中篇,1981)、《祖母绿》(中篇,1984),看作是对女人故事的叙述,对女人、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不如把它们当作张洁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事实上叙述者张洁与她的人物形象始终处在同一思索、探求和前进的层面。承接“五四”新文学史上丁玲们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张洁走向了女性精神建构层级。在张洁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智性思辨的自我定位、自我人格价值认定。与丁玲们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依赖外部社会环境重大变迁而多少有点类型化不同,在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就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身解放的自觉,从而,她仃1有强大的承担社会、命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陆萍是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本借陆萍之口,重评《在医院中》。《在医院中》表现了丁玲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针砭现实的思想高度。周扬1958年对《在医院中》的批判,是蛮横和霸道的,极“左”的。陆萍是一个应当受到表彰的优秀党员。她在医院的一切活动,只是想对医院进行一番改革,但她失败了。她的失败说明了小生产思想习气的根深蒂固,她面对的是集体奥勃洛摩夫主义。  相似文献   

6.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7.
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转变巨大.在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早期的创作风格,高扬着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感受着生活,描写新环境下女性的命运;而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丁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了模糊和沉寂.这一转变的动因主要是整风运动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936年,丁玲奔赴陕北以后,生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陕北当时虽然物质上很艰苦,但却有着较多的自由和阳光。丁玲逃出南京的魍魉世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那颗饱经忧患的心,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她以火一样的激情,伸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解放区的光明的新生活。她的创作激情溢于笔端。她沿着她原先走过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化着自己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9.
丁玲小说《阿毛姑娘》是一篇“概念化建构”的作品。一方面,作品通过描写阿毛幻想的生成和对幻想的追求,表述了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作品则通过描写阿毛在追寻幻想时方式的失当以及其最后对幻想的弃置,从反面强调了人在追寻理想时既必须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必须具有强大的坚韧性和意志力。这一人生思索,在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丁玲早期都市知识女性题材小说中,曾经得到了反复的呈示;而在本篇中,丁玲则将自己的如此思考又寄寓到了对乡村女子阿毛的刻画中,并以对阿毛的概念化建构再一次宣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视界:丁玲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简论游友基(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浮沉,丁玲终于有了盖棺定论,《人民日报》在她逝世时发表的《丁玲同志生平》中称:“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  相似文献   

11.
<正> 到了三十年代,丁玲的创作有了明显转变。开初,她的小说也曾“陷入恋爱与革命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但不久则超越了这一台阶,呈现出崭新面貌。作为转变的起步,即是她从一九三○年起连续发表的《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一) (二)。如果说,最早的《梦珂》、《莎菲女士日记》、《在暑假中》等是丁玲在一条坎坷小道上,为“五四”高潮后一群知识女性的内心苦闷奔走呼号,那么,一九三○年先后发表的《韦护》,  相似文献   

12.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13.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梦珂》,重回女性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以私人空间为横坐标,社会公共空间为纵坐标,考察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离家”后的活动空间,来探讨女性失去主体意识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早期作品大多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年轻的丁玲以大胆率真的心灵直面女性的都市生存,写出了都市女性的情欲、理性、失落和超越,敢于逼视女性意识中那些隐秘的,甚至是尚不清晰的思想,发现其中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因子,唤醒、鼓舞、高扬它们。她的小说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16.
这篇小说于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9卷2号,是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它以青年女性性爱心理表现的真率和大胆震惊当时文坛,在精细婉曲、深切动人的心理解剖上独具特色。与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从男人眼光观注女人的作  相似文献   

17.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18.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19.
(一)在新文学史上,丁玲是以写妇女问题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她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这样的作品。她在一九四○年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九四三年写的《在医院中》也同样是反映妇女问题的重要作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新文学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这是不公正的。先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中的贞贞曾沦为日寇兵营中的一名军妓,虽如此,但民族意识并未泯灭。她为八路军递送情报,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拖着有病的身子,“走一步痛一  相似文献   

20.
丁玲在其长期的创作生涯中艺术风格与文体风格在不断转变,她踏入文坛是作为描写崇尚个性主义都市女郎的女作家,几年之后成为着力塑造革命斗争中工农大众的左翼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而这其中的转变蕴含着个性主义/集体主义两种话语的冲突和碰撞。通过梳理丁玲的创作历程,结合丁玲的自述与他人的叙述来讨论其生活经历与思想转变在其小说创作中的投映,站在性别政治的文化立场,可以还原丁玲小说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女性书写到政治书写的转变与摇摆的复杂情形,以及其文艺观与革命理性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