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2.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特点,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操控工人、数字平台垄断市场、数字资本抢占数字产权。在数字劳动理论中,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数字劳动自由化的意识形态骗局、社交媒体掩盖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等问题。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并没有改变数字资本攫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目的。对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对规范我国数字资本运行逻辑,优化数字技术现实运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数字劳动秩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前科学时期的劳动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逻辑分析之上。科学时期的劳动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基于唯物史观,对一般社会形式下现实物质生产劳动人类学意义的考察;二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批判。两个时期的劳动观都贯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路径:人本主义批判路径、劳动解放路径、资本逻辑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资本的逻辑既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内在逻辑,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基点。传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在马克思思想成熟后开始的,即主要体现在其"成熟"作品《资本论》中。与此不同,本文认为,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工资、货币及异化劳动等的阐释自觉到了资本逻辑的现实运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科学揭示其本质内涵。在工业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模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字劳动异化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数字技术的私自占有和运用,使剥削愈发隐蔽和深入,突出表现在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劳动空间被全方位监控、劳动主体遭受多重剥削、劳动关系呈现弱联系性4个维度。要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就必须构建以劳动主体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打造数据和数字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完善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劳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劳动情感需求的回归,重塑劳动主体地位,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有序,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异化是机器异化在数字化时代的表现形式。虽然数字异化涉及到许多传统批判理论未提及的新问题,但其本质仍然是机器体系出现所引发的劳动与资本关系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马克思机器观能够为消解数字异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机器观视域下消解数字异化必须破除数字资本“、技术至上“”数据至上“”数字围城”所造成的现实困境,以人民逻辑超越资本逻辑,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把握数字技术的使用界限,实现数字与人文完美融合;唤醒“数字人”的主体意识,提升劳动者的数字能力;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突破数字交往异化困境,实现数字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良性互构和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异化劳动概念浮动着两种异质理论逻辑和话语诉求,是显性人本主义价值批判和隐性的实证分析相互缠绕的一个矛盾体。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主要有三点:它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批判概念,还是一个主体性概念。由于异化劳动概念方法论的弱点和局限,在理论上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异化劳动概念浮动着两种异质理论逻辑和话语诉求,是显性人本主义价值批判和隐性的实证分析相互缠绕的一个矛盾体。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主要有三点:它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批判概念,还是一个主体性概念。由于异化劳动概念方法论的弱点和局限,在理论上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0.
高兹从制度批判、技术批判、资本批判这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劳动的批判。高兹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人类的本质,揭示在这种制度下劳动极端异化和人的生活极度受压抑的状态,随之提出了一种激进的劳动解放思想,认为应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目的,实现对资本的控制,以及将社会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和幸福观,实现劳动价值和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我们打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人的存在状态之门的一把钥匙。从异化劳动理论深层次文本分析来看,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所宣扬的"经济人"假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潜在主线。  相似文献   

13.
数字异化是资本逻辑操纵数字技术对劳动异化的延伸,是劳动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榨取了青年的自由时间,增进了资本对时间与劳动的隐蔽性统治,同时抽离和驯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使其丧失对时间的自主控制。由此催生了青年不同样态的时间焦虑,突出表现为“边缘化”焦虑、“倒计时”焦虑、“失控感”焦虑。摆脱数字异化对青年的宰制,既是青年实现个人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数字化社会需要直面的问题。合理管控数字平台与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是青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向价值观引导是青年回归理性的必要保障,加强自我建构和促进全面发展是青年主体性复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内在逻辑是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到劳动的异化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并未涉及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以及异化对人心灵的统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范畴,从揭露物化现象进展到全面批判物化意识。他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唤醒人们在革命实践中去发现人,恢复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论在范畴的内在规定性上,还是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是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早期萌芽和存在形式,而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则是异化劳动的当代发展与普遍存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物化批判基于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与自由丧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到深入分析人的内在本质,阐明了异化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异化是人异化的根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现代社会物化状态下探究人主体性的缺少及人自身实现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者对《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或集中于它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关系,或将它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下进行讨论。认为异化劳动贯穿《手稿》始终,并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笼统界定为人本主义思想家。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没有文本依据的。按照文本线索,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经历了由异化劳动、异化关系向工业资本、工厂制度的不断转变,经历了由静态异化批判向过程本身的转变。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并不是一个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异化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意识异化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不断扬弃和对异化劳动内涵的不断丰富,最终在异化劳动的真正根源、扬弃异化劳动的正确道路等方面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资本也是劳动,异化的劳动,因此能够支配劳动.并推动劳动的发展。资本是劳动的异化.资本家是劳动者的异化。我们不仅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统一。资本在劳动中产生,必将在劳动发展中灭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且是资本与劳动矛盾的内在根据.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实质是劳动自身的矛盾。劳动自身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商品竞争的实质是劳动的竞争。资本既是劳动竞争的产物,资本也是劳动竞争的动力之一,否认劳动的矛盾和竞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利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