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由于事物情况是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对事物的断定,不仅是有所肯定或否定,而且肯定或否定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逻辑读物中把模态判断看做程度判断,把或然,必然看做判断的不同程度.我们这里所讲的程度判断,则是指在自然语言中带有程度副词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实际思维中,总要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情况进行断定,从而肯定或否定它们具有某种属性。这种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就是判断。而判断又总是借助于语句表达出来的,二者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语句表达判断的情况错综复杂,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只有弄清语句与判断之间的关系,并准确把握语句表达判断的各种具体情况,才能有效地避免病句的产生,做到判断恰当,从而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关系等进行阐述,也就是进行各种断定。而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一般情况下,判断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判断性的陈述句。但是,当判断出现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是议论文中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它往往是以多种语句形式出现的。从结构分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从语气分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感叹句等等。这样就给我们辨认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把握并运用  相似文献   

4.
假言判断做为一种复合判断在形成逻辑课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历来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在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中假言判断的理解和掌握上常感到十分困难,那么,如何讲清这两个判断呢?我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两种假言判断: 一、两个判断前件对后件的条件性质不同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必要条件的判断。 从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一个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可以…  相似文献   

5.
一判断的概述1.什么是判断关于什么是判断,高中语文课本逻辑短文中说:“我们常常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判定,或者肯定点什么,或者否定点什么。比如我们看见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就会断定;‘今天是晴天’,看见乌云满天,将要下雨,就会断定:‘今天天气不好’。对事物所作的这种肯定和否定,就是判断。”  相似文献   

6.
直主判断是对事物直接断定的思维形式,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四种.全称指主概念所指范围涉及全部外延(即周延),特称指主概念所指范围为部分外延.还有一个叫“单称”,指单个的却是整体的事物,所以是一种特殊的全称.  相似文献   

7.
政治辨析题的划分类型,同学们恐怕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高二哲学《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课中,揭示了理性认识的三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判断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情况有所判定(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事物有什么性质,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人的认识需要对它有所断定。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任何判断都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如果判断所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这个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前提)得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第二,是否遵守推理规则;第三,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8.
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下面就是两个判断:“四人帮”是一个反革命阴谋集团.“四人帮”的“两个估计”不是从事实出发的.这两个句子,第一个肯定了“四人邦”具有反革命阴谋集团的属性,第二个否定了“四人邦”的“两个估计”具有从事实出发的属性.两个句子都对客观事物有所说明,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旗帜鲜  相似文献   

9.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联系,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没有概念自然就没有判断。判断对概念的依赖还不止于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水平,也直接决定着人们对该事物能作出的各种判断的深度和水平。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一定要在概念教学中下足功夫。笔者的一点体会是,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认识事物本质。例如,认识“循环小数”,通过计算练习(1 3,70.7÷33,2.7÷4),积累感性材料,然后再对商进行比较、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一个数的小数部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赛题我们在生活中常用一些词语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如大小、好坏、是非、利弊、善恶、有用无用等,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论衡》里说:“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事物的美丑善恶本没有固定标准,我们应该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尊重其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一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用语句来表达。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语句所表达的全部判断内容,并不都是浅露的,丰富的判断内容有时会隐匿在语句深层。这种隐匿在语句深层的判断被称作隐含判断。它的  相似文献   

12.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就是说,判断总是有所肯定或否定,而在客观上又总是表现为真实或虚假。汉语单句一般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型,简单判断往往通过陈述句表达,所以形式逻辑研究简单判断多着眼于陈述句,传统逻辑认为只有陈述句才是判断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3.
所谓周延性,是指对直言判断主、谓项外延的断定情况.如果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处延作了断定,则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对其主项(或谓项)的部分外延作了断定,则其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形式逻辑有关其通论认为: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周延;特称肯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上通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请看下面的事例:(1)凡商品都是能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些物品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单称判断逻辑形式公式其解说,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存有分歧。多数教材给出的逻辑形式公式为:“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并认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少数教材给出的公式为:“(某个)S是P”与“(某个)S不是P”,认为单称判断的主项有两种情况,即有的是单独概念,有的是普遍概念。本文对它们分别作了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正确理解单称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准确刻划,关键在于确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5.
孙梅 《历史学习》2006,(7):28-29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仁见仁,智见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近代化的过程。尽管今天我们指责洋务派“认识肤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是惊天动地了。到19世纪80—90年代,人们还耻谈洋务。李鸿章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遭到反对是自然的了,“其时朝士皆反对合肥(李鸿章是合肥人),尤鄙言洋务”。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师应学点逻辑学(八)数学判断(中)兰州市七里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吉世荃关于判断关系判断和前面介绍的性质判断(判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都是简单判断,在小学数学判断题中常会遇到。1.关系判断及其组成。关系判断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 “有条件的断定某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中的逻辑词“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不仅在数学领域,而且在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们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特称判断?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影响比较大的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特称判断是断定某类中的部分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判断是对某类中的部分对象有所断定的判断,其中渭项所断定的是主项的部分外延。”“特称判断是对某类对象中的一部分有所断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关于师生关系的话题。至于它到底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却难以断定,不过按照常理,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它才不再成为普遍议论的话题:一是师生之间事实上已普遍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一是人们对“民主”、“平等”理念已经不感兴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故它仍是经常议论的话题。议论归议论,既然客观上仍然存在这方面问题,就是该考虑如何议论了。如单以“民主”、“平等”理念硬套“师生关系”,虽也合乎逻辑,未必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故须从“师生关系”特点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获取对位信息——分析“题”“料”差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近三年新高考卷、全国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设置如下陷阱:1.以偏概全命题者在事物的范围上进行干扰,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变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变成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2021全国乙卷第3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