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场政治文化认识运动.纵横家作为积极投身社会政治改革与实践的政治家,最大特点就是其外交政治思想.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产生、发展于一个大一统精神的大文化传统背景和一个同时又相对独立竞存的战国“国际环境”中,其核心路线是“择交安民,进取为人”.纵横家道术具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的民本主义倾向,和农商并重的务实作风和做派,对推动中国统一起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纵横家兴起原因探析曹家齐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兴起的一个专门研究外交策略和游说说服术的群体,他们在当时诸侯争战的形势下,十分强调外交的作用,宣扬“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①,“从成必霸,横成必王”②的观点。纵横家与其他各家相比,没有明确的政...  相似文献   

3.
纵横家首先是社会政治活动家,而非纯粹的道德伦理学家,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产生和深化对道德的认识的。纵横家是通过“非儒”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道德论及道德规范,并以之作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准则。纵横家道德论把“进取”作为最高的善,具有人生的超越性及实践价值。纵横家的道德论具有人性恶的认识特点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刘歆撰《七略.诸子略》,一如其父之所谓“九流十家”,称纵横家为“其中可观者”之一。然而,后世学者对此多持异议,或以为“纵横家只有口才而无学术”;或以为《战国策》只是纵横家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事迹的记载,它本身不是一家学说。欲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文化流派,就必须找到指导他们言行的理论纲领。如果我们将《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和《鬼谷子》书与战国纵横家联系起来,则可以说明纵横家作为“一家之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历史早就有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之争。孔夫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的观点,为道德万能论者提供了权威性的思想源泉。战国群雄纷争的岁月里,孔夫子的“德治”思想根本不能收拾动乱局面,正好说明道德不是万能的。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韩非公开反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把道德万能的信仰砸得粉碎,强调“法治”,宣称“法者,民之父母也。”[2]秦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利器,横扫六雄,囊括八方,一统中华。但法家的道德无用论,过分强调制度、法律或权利,轻视人自身的素质,淡忘了道德对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纵横家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家极盛于战国,继兴于秦汉之际,至汉初而式微,至汉武帝时衰落。“纵横”作为乱世之学的种种特征及其弊端,是它终于走向衰落的内因;而时代的发展、统治者的压制、儒学的排斥以及学者的蔑视,则是其衰落的外围。寻绎纵横家衰落的历史轨迹,探讨其由盛而衰的内、外因素,可从中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8.
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秦汉之际(公元前209—202年)的纵横家们,犹如一颗颗灿烂明星闪耀在历史大舞台上。在这大战乱、大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们凭借卓越见识和非凡辩才,纵横捭阖,游说天下,“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秦汉之际历史发展轨迹上明显地被打上了纵横家们的印记。所以,本文拟详据史料,对秦汉之际纵横家们试做简单探讨,不当之处,敬析赐正。纵横家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纵横家对道家之"道"的本体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纵横家通过对道家理论的解释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纵横家首先把道家“道”的概念解释成政治捭阖术,继而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改造成一种为政治阴谋活动开脱的功利主义处世原则。最后,他们与道家一样,最终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10.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12.
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正在重新定义图书馆未来的建设图景和发展姿态。借助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器”概念,从人文与技术两个维度分别论述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尤其强调作为“环境”的技术观和常议常新的人文性。在道、器融合的考察视角下,提出要深入理解技术的多样化属性,明确新时代图书馆人的使命,在此基础上促进人文和技术的良性“对话”,让“图书馆的智慧”引领“智慧的图书馆”,以充分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纵横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源起问题尚是一个未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纵横家与“行人之官”、纵横家与养士之风、纵横家与先秦学风三个方面探讨论证了纵横家的源起问题,认为由“行人之官”演化而来的“游士”的一部分,就是纵横家产生的渊源。纵横家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充分显示出纵横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纵横家是中国文化哲学突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分官设职,明确政治责任,选贤与能。它们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  相似文献   

15.
真德秀的哲学本体论与朱子理学有明显区别。其“道”是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天时与地利;其“理”是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必然是因果,应然是中正标准;其“太极”追求乾元与吾身的一体,集中体现了他贯通形上形下关系的努力。其“气”范畴具有阴阳之间感应、人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现象和人的精神等多重含义;其“器”范畴包括人的才质和独立人格等含义;其“物”范畴则具有客观对象和人的创造与实践成果等意义。真德秀专门讨论形上与形下二者关系时,既认识到“道”、“器”不可分,同时又强调“道”、“器”不相混。在“理”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未尝相离,以论证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避免了“理”独立于“气”的概念虚化之弊。  相似文献   

16.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7.
《五蠹》选自《韩非子》一书,是韩非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共十七小节,洋洋洒洒七千余言,蔚为大观。按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至四小节为前一个部分,第五至十七小节为后一个部分。所谓“五蠹”,是指当时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国君左右亲近的人)、“商工之民”五种有害于国家的社会蠹虫。这篇文章依据古今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用充足的论据阐明了法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严厉斥责了那些不利于法治的“五蠹之民”,并提出了养耕战之士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实际上,道学是“通无有”之学,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孟子重民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其重民思想的逻辑前提;天下“定于一”是其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据;“保民而王”是其重民主张的目的所在。同时对重民思想的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