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为西汉时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文献资料,研究其词汇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入”字在《史记世家》中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语法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动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不乏表示军事行动的动词,考察其军事动词,不但可以了解上古时期的军事文化,也可初步了解上古军事动词的特点。文章以《史记》征战类动词为讨论对象,对其进行初步分类浅析,以为研究上古军事动词提供一些参证。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炎黄大战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期一场大范围的部落之间比较持久而频繁的战争。炎黄大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战争的总称,或者是这一历史时期内最为显著的特征。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所涉及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炎黄战争的重要战场。《史记·五帝本纪》是研究炎黄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左传》与《史记》是两部地位崇高、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史学著作。作为记录春秋时代天下大事的史书,《左传》因长于记述分裂动荡的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大小战争,又被称为"相斫书"。在《史记》所记载的三千余年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朝代的更迭,数百次的战争成为《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左传》、《史记》两部史书中的具体篇章,对比两部史书的战争刻画,并试对二者描写战争的异同之处进行提炼与概括。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我国语言文字史上的不朽名著。《说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观园”。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说文》与兵器文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已有的资料也较零散。基于此,笔者选取《说文》中与兵器有关的汉字进行详解.从中分析出其所映射出的古代兵器信息,并辅之以上古文献进行佐证,力求能对古代兵器文化有一个大概的反映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上古汉语的代表性著作。《史记》全书共有“何”字复合虚词11个。逐词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用法,是上古汉语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史记》作为古代史书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作为古代重要史料,详细而真实地记载大量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材料,使得后世可以一窥当时社会风貌。研究"八书"之一的"平准书",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社会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以史料的详实为后人所赞誉,然而以个人的力量对两千多年的历史事实作全面的彻底的校勘考证,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史记》中有许多讹误记载,本文仅从纪年和史料两个方面对《史记》中秦史的记载作了些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求说明当时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基于探究战争的历史作用、重视将帅的个人品格等原因,最早为孙武立传。《史记·孙子列传》叙述了孙武的生平事迹,记载了《孙子兵法》的成书和篇幅,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史记》记述的正确性。司马迁借用孙子思想评价白起、张良、韩信等军事人物,比较分析一些重大战例。司马迁的这些记述与对孙子思想的运用,使之成为孙子学研究第一人,奠定了孙子学的基础,也为中国兵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史上,《列子》是一部令后世众说纷纭的“奇书”。据《庄子》记载,列子名御寇,“御”字也偶尔作“圄”、“圉”,其在世应早于庄子,大约处于春秋战国之际。但《逍遥游》中把他写成御风而行、能作“逍遥游”的神仙。这种神化,反而使他的真实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荀子·非十二子》列诸子十二家,但没有提到列子,司马迁《史记》中也无他的踪迹。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阅经史诸子,根据上古典籍中的零散记载,将与列子有关的8篇文字编纂成《列子书录》,自此始《列子》风行后世。由于它的大旨在贵虚贵无,顺性体道,属道家一流,后世社会崇…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专书词汇研究可使我们对《史记》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在《史记》中存在大量含有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种关系,正是《史记》时代单音节动词双音化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史记》时代词汇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15.
桑下饿人故事见于《史记·晋世家》,《左传》《公羊传》《吕氏春秋》《说苑》以及汉画像中亦有记载.但是在这些典籍中故事文本的情节、内容有一定差异,桑下饿人的姓名、身份也模糊不清.笔者认为,《史记》中这则故事的撰写依据了《左传》等早期史料,但司马迁误解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同时对故事的改写也有不合常理之处.本文试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来证明.  相似文献   

16.
刘汉生 《天中学刊》2007,22(1):81-84
从先秦到中古时期,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上古时期的《史记》和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的人称代词进行历时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并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加强了同倭的联系,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交往,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本文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做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相面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方术,从古至今都有其独立的生存空间。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多篇文章记载了"相面术"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以相面预言未来、以相面取人、以相面婚配、以相面娱乐等。在《史记》中对"相面"活动的记载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且对《史记》文本的写作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映射了一定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启发着后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范蠡的相关事迹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通过对《国语》《史记》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史料中对于范蠡其人的记载存在"远略近详"的情况,而《史记》作为我们现今可见的最早关于范蠡系统介绍的文献,其所记又多有隐喻汉初历史人物,甚至是司马迁演义的成分。在掌握更多材料之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如今我们对范蠡的认识,其框架来自于《史记》,而这与历史上真实的范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史记·天官书》是我国传世的最早的天文学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对上古社会星占学思想予以总结的专书。尽管星占学是非科学的,但透过《天官书》,我们可以一窥上古社会星占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星占原则。其理论基础即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说。其星占原则即"过度乃占"的原则、联想比拟的原则和关注"德"的原则。由此,对于我国上古社会的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等的考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