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 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跟秦兵打仗,渡河以后把锅打破,把船 弄沉,以此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比 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例如:“破 釜沉舟,大干一场,不攻破这个技术难关决 不罢休。”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3.
《五人墓碑记》中:"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教材注:"土封,指坟墓。"此解浅尝辄止,没有很好地破译"土封"一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亡者加其土封,古籍中凡数见。《史记·秦本纪》:"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崤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  相似文献   

4.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史记》中却大量出现“功成身退”思想,这一矛盾思想是作者遭受的“李陵之祸”在作品中的曲折反映,而且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疑义共析“渡河”解宋淑琴汉乐府中有一篇题为《悲歌》的作品,很有名。其中有两句诗写道:“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把“欲渡河无船”一句注释为“比喻没有回家的办法”,显然是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7.
刘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26-26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但“三令”是哪三“令”,“五申”是哪五“申”呢?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它们原本是古代将士在军事行动中的守则。  相似文献   

8.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跟秦兵打仗,渡河以后把锅打破,把船弄沉,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例如:“破釜沉舟,大干一场,不攻破这个技术难关决不罢休。”  相似文献   

9.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末赵歇邯郸称王后 ,秦将章邯率军攻打赵国。应赵国请求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楚军自断退路后 ,个个奋勇杀敌 ,以一当十 ,锐不可当 ,结果秦军大败。“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 ,义无反顾。破釜沉舟  相似文献   

10.
“左”与“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方位名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左”用“右”大有讲究。周朝、秦朝、汉朝时,以“右”为尊,世家大族称“右族”,皇亲国戚称“右戚”,西周大学称“右学”,专记历史大事的史官称“右史”。那时右尊左卑还具体表现在居住的方位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普通平民则居市区之左,等级十分森严。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及“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闾左”指的便是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亦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3页有“船飘到台湾”的用法。对此,笔者认为不妥,船到台湾,只能用“漂”,不能用“飘”。  相似文献   

13.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所记述的那些有头脑、有胆识、有作为的谋臣们,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在外交场合斡旋应对时所表现出的智慧,给战国纵横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阐释了《左传》中所记述的谋臣的“言”和“计”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学生》2011,(7):75-75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的军令,即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时,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说明。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的程度副词“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度副词“颇”始见于《史记》。关于它的语义,一直存在着两可的理解,认为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浅。本文认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产生之初就表示截然相反的两种语义,是不可能的。文章收集并分析了《史记》中全部“颇”的用法,并参考了魏晋时期的工具书和唐人对《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的注释,明确提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颇”只有表示程度浅一种语义。  相似文献   

18.
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20.
《史记》的“海内为一”观念,即大统一思想,贯穿于整个篇章。司马迁拥护统一,反对分裂,赞扬“海内为一”。《史记》开为少数民族列传的先河,记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史家所效法。“海内为一”作为政治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