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晚清外交官群体,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可惜学界较少关注。令人欣慰的是,林家有教授主编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之一种——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的新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7月出版,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2.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清外交官制与俸薪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清政府将外交官由临时差使定为实官,并制定了一个依据责任与劳绩状况的增俸晋秩标准,为外交官的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散文家、学者黎庶昌被誉为清代贵州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以文化为纽带,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外交活动,赢得了所驻国人民的一致认同,顺利地完成了外交任务。他的文化外交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外交活动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乞丐数量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频发的天灾人祸,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不良社会风气的推动以及传统行乞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大量乞丐产生。考察这一时期的乞丐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这一特殊群体和晚清社会的认识,为今天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大批外国技术人员络绎东来,涌入中国工业企业,这与当时中国近代科技水平落后、传统教育滞后争兴办新式事业所遇到人才瓶颈有关,当然还有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和西方推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总之.这是与中国早期近代化潮流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演化经历了"反洋务"、"反维新"、"灭洋排外"三个阶段,"反洋务"阶段的主要代表是倭仁及李鸿藻等人,他们主要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经济变革;"反维新"阶段以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维新派变革"祖宗之法";"灭洋排外"阶段则以载漪、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在自身统治受到内外威胁的情况下,仍痴迷"天朝上国"观念,妄图与洋人最后一博,把其赶出中国.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代表成员有因有革,其守旧思想则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其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结构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9.
晚清社会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留学生对晚清社会的变迁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晚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变迁而言,留学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洋务运动的运作,影响晚清政治的演进并使晚清政治走向终结,推晚清学术思想向现代方向转型。研究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晚清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晚清神话著作的梳理,发现其理论渊源除中国传统经史学之外,主要是西方社会民俗学,包括社会学派、地理环境论、神话学语言学派、人类学派等。在借鉴西方社会民俗学的过程中,晚清志士救亡图存的启蒙改良思潮和借途日本学习西方的社会背景是无法回避的。以梁启超和章太炎为中心的学术团体构成了论述的主要对象,包括:严复、蒋观云、夏曾佑,刘师培、鲁迅和周作人。  相似文献   

11.
驻外参赞是晚清外交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驻美参赞多分布于东南沿海的闽粤和苏皖浙地区,实与闽粤的侨邦环境和苏皖浙的人才地理优势息息有关.且这一群体多来自异途出身的候补捐纳官员,出身较低.一则国内壅滞的官场处境导致大量候补官员无缺可补;一则出使海外即获劳绩保奖,吸引候补官员为寻找仕途出路愿赴海外.1901年外务部成立以前,参赞多由公使私人选派,使该群体普遍来自公使的亲属同乡,同时也阻碍晚清职业外交官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兴起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与时局的严重压迫、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近代西学与女权理论广泛流播密切相关。由于时代的复杂性,晚清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又具有曲折性、地域性、政治化、外生型的特点。晚清妇女解放思潮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立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晚清湖湘理学群体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太平天国不同,晚清湖湘理学群体以保卫孔孟之道和恢复传统美德为拯救时局的良方。因此,在引进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他们特别注重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实践平生所信仰的理学基本价值,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维护传统文化价值,回应西方文化在文化深层价值领域的挑战,即成为他们的群体立场。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冲击打乱了中国社会既有的发展秩序,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变革。由于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晚清的文化变革较为缓慢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晚清文化民族性深刻地影响了晚清高等教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建立,是清政府开启近代外交的重要标志。在这些驻外使领馆中工作的晚清外交官们,成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先锋官。他们在国困民艰的时局中,履行职责,勉力维护国家尊严。五邑籍驻外使领官员在晚清民初的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从长时段的发展轨迹上来看,晚清直隶农村的社会垂直流动折射出了晚清直隶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晚清粤籍驻外领事的群体构成较为复杂,传统士绅、学堂学生与留洋人员应有尽有。传统士绅出身的粤领知识结构新旧杂糅、中西结合,带有时代印记,学堂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变,西学色彩较为鲜明,而留学生则经过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洗礼,职业化趋势最为明显。粤人风云际会、捷足先登,无论充任领事的数量还是质量皆遥遥领先于其他诸省,对于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外交官职业化进程居功甚伟。  相似文献   

18.
晚清传统士绅、学堂学生、留洋人员等不同出身的粤籍驻外领事群体早年阅历与行事不尽一致,但以派驻使馆领署襄助馆务与入职总理衙门(外务部)帮办交涉对外交素养的提升最为重要,经此长期见习历练,粤人风云际会、捷足先登,出洋充任领事的数量遥遥领先,质量远迈同侪,对于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外交官职业化进程居功甚伟。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众多来华外交官中,无论从个人汉语水平而言,还是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说,英国来华外交官威妥玛和翟理斯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尤其是威妥玛编著的《语言自迩集》(1867)以及翟理斯编写的《汉言无师自明》(1872)和《华英字典》(1892),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成为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不仅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对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探索也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出洋的外交官对欧美监狱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教育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他们认为欧美监狱不但管理人性化、狱制合理、依法管理,而且效果良好。虽然这些外交官受时代背景的局限,对欧美监狱的认识并不全面、科学,但他们以自身著述和言行,推动了清末监狱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