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亲子依恋较为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氛围、家庭与学校缺乏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多方面来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业压力、家庭矛盾、心理脆弱等诸多因素,使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且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存在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家庭参与度较低、教育观念差异较大、家校沟通渠道不畅、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较差、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儿童友好社区为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困境提供了延伸路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路径为:利用儿童友好社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儿童友好社区提高家庭参与度、利用儿童友好社区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利用儿童友好社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平台、利用儿童友好社区实现个性化辅导、宣传儿童友好社区教育优势.  相似文献   

3.
陈焕达 《中国德育》2007,2(7):35-37,58
通过对浙江省三门县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大致分为“单亲教育”型、“隔代教育”型、“寄养教育”型。父母亲情的缺失和不当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学校、政府、社会要发挥各自优势,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条件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优势,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家校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认识到家校舍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家校合作认识上不统一、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家校合作实效性低等等。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筑有效的学校——家庭交流平台,加强家校之间信息的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使家校真正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注日益升温。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两个重要场所,缺一不可。家校联手、共同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如何提高家校合作层次,提高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家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家校合作方面的困惑,为寻求家校合作的突破口,我校以家校心育课题为依托,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应树立“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这一理念,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凤姚 《广东教育》2006,(12):21-22
多元文化的影响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家庭教育呈现功能退化的现象。不少家长因此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困惑,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也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声音。信息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儿童青少年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而且对家长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与学校如何形成“合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良好平台,已成为目前小学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学校教育应紧跟当前教育形势,家庭教育也应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但目前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合作形式单一、双方责任意识模糊、托管服务有待商榷等问题,因此,家校合作应发挥家长的桥梁作用、扩展家校合作的形式与途径、切实完善托管服务等。  相似文献   

13.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必须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一起关爱中学生、理解中学生,让中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搭建一个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坚持德育为先、生命至上、潜移默化、家校联动、混合教育等原则。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强调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培养、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方面思考如何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对策: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媒体及全社会的关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文化建设滞后、素质教育异化、隔代教育的误区、青少年心灵需求的缺乏等。本文试从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应积极引进家校合作模式,凸显学校、家庭双方的育人角色及地位,齐心协力地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力。文章分析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现状,探讨家校合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家校合作模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11):19-23
<正>姜宏德,中国教育学会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教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两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形成教育合力?姜宏德: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两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家校"联盟"的宗旨在于,通过家校双方的联系、沟通与配合,实现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识.但在家庭与学校保持教育一致性基础上形成教育合力这一方面,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紧迫,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以至合作应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家校合作应从沟通走向合作,追求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0.
周长明 《考试周刊》2011,(36):218-2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仍然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校、家长一直揪心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因此,转变旧的家校合作观念,尝试新的家校合作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