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翠娥 《内江科技》2013,34(4):159-160
孔店组是潍北凹陷的主力油层,利用孔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探讨孔店组油藏油气充注期次,结合孔店组油藏特征和成藏条件分析,总结了潍北凹陷孔店组油藏成藏模式:孔店组油藏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历史,主要发育近源自生自储成藏模式、近源下生上储成藏模式、远源阶梯状输导成藏模式和新生古储成藏模式等四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五号桩油田沙河街组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油气控制隐私非常复杂。本文研究了沙河街组的储层特征,指出沙河街的油藏类型以及构造对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油气控制因素与油藏分布规律,指出五号桩的勘探潜力,对指导其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琳 《内江科技》2012,(5):146-147
孤东一区新近纪具明显油水过渡带油藏特征,丰度低、纵横向分布规律性差;古近纪具很好的圈闭条件和很好的油气显示,但均高产水。根本原因是:孤东油田侧翼半独立的油水过渡带成藏背景;油气长距离缓坡侧向运移、二次成藏的背景下,油气运移期主断层活动弱而次级断层活动强导致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与优势运移通道匹配差;很不稳定的储盖组合;决定一区非常特殊的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宇寒 《金秋科苑》2013,(22):114-114
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储量质量变差,新增和剩余储量的可动用程度变小。本文通过对该油田N1-N21油藏上盘II层系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油藏特征及温度压力系统、流体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油藏类型,计算地质储量,从而评价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15,(7):103-104
针对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长6特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在综合油藏特征、油水井生产、动态监测等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本区长6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基于油藏的地层参数和流体参数,结合长6油藏的生产历史拟合结果,分析了长6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油藏的挖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陈世清 《内江科技》2013,34(1):139+204
郝现地区是胜利油区沙三中岩性、构造-岩性油藏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其储量大,产能高,新区产能建设效果好。本文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构造样式以及断层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了该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控制了砂岩发育范围,断裂输导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对车镇凹陷车西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地层结构、有效圈闭类型、油气运聚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车西潜山呈纵向成排,横向分块的构造格局,平面上呈棋盘状的断块山。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运移至各残丘高部位形成风化壳油藏,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有利指向,下古生界断层分割油藏。区内主要发育来自沙三段油源的新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和来自C-P气源的古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依据油气成藏理论,只有生、储、盖、运、圈、保各成藏要素在时间、空间上有效配合,油气才能成藏并保存下来。宋站南地区油气成藏受源岩分布的影响源岩区内与非源岩区内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通过分析该区不同时期的构造特征、断裂演化特征、沉积特征、储油气岩性物性特征、油藏类型及圈闭特征,对该区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开启的源断裂、砂体与断裂的匹配关系以及能否形成有利的圈闭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宋站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洪雪 《内江科技》2019,(3):76-77
辽西3井为大民屯凹陷西部凸起潜山带第一口钻井,本文从大民屯凹陷西部凸起潜山油藏勘探实际出发,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特殊测井等方法对源外山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优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潜山内幕及不整合面经过长距离运聚成藏;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变质岩,高角度缝是古潜山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通过对油藏解剖,作者认为油源、裂缝、盖层是影响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气源条件、储层特征、构造特征及油气输导特征研究,认识到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该区沙湾组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发育较好储集层。油气输导体系起主要输导作用的为的毯砂。沙湾组油藏类型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沙湾组油藏成藏模式为外源供烃、"阶梯式"输导、耦合成藏的油气运移聚集的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和断层,沟通侏罗系毯砂和沙湾组储层的断层附近的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于民凤 《内江科技》2014,(3):117+103-117,103
随着隐蔽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惠民凹陷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现状越来越复杂,浅层高产的构造油藏已经开发,滩坝砂油气勘探已经成为现阶段的油气储量增长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惠民凹陷江家店油田沙四上亚段的构造、储层、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沙四上段油藏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薄互层滩坝砂中,具有多砂组含油、含油井段集中、含油高度大等特点,油藏类型为受砂体展布规模控制的岩性油藏。新钻井证实了该区沙四上亚段油气已聚集成藏,对惠民凹陷沙四上岩性油藏的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确立了新的储量接替阵地。  相似文献   

12.
周子浩 《内江科技》2014,(5):108+117
<正>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溶蚀孔、洞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溶蚀孔、洞的形态不规则,发育不均一,空间分布随机性大。此外,该区由于多期成藏,流体分布复杂,这些因素不利于布井、编制开发方案和油藏的高效开发。这种情况下,进行缝洞体的识别、分析井间连通性、划分缝洞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碳、氧、钕等同位素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综述了碳、氧、钕等同位素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分析油气成藏特征,分析CO2成因和油气演化阶段,研究原油的成熟度,对天然气的成因进行分类及判断其成熟度,研究油气成藏史、油气运移及油田油源。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数值模拟作为油气田开发决策的一项关键技术,能有效地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藏进行开发历史模拟、动态预测、方案设计与优选等计算,通过计算机在油藏数值模拟上的应用,对增加油气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有着重大经济益。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内江科技》2009,30(5):104-104
孤岛油田为稠油油藏,稠油密度是表征稠油物性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室内原油分析获得的实验数据统计,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孤岛油田原油密度在纵向、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及变化成因,重点分析了孤岛油田原油密度随着开发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描述原油密度与开发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可以为掌握孤岛稠油油藏的开发动态、保持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兆芳 《内江科技》2003,24(2):37-38
本文在深入了解典型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特征、油层岩性、流体性命以及开采动态特点等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的需要,建立了模式化的研究出发.并采用油藏精细致值模拟与动态监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油层纵向水淹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描述,对影响开发敏感策略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油藏模型作为数字油田的基础,在油田开发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建立精细油藏模型,是开展油藏研究的重要工作。本文以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为例描述了油藏模型的建立方法与过程,即在地质,流体,动态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拟合反演出模型中不确定的参数,建立符合实际油田的精细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8.
喻雅敏  文志刚 《科技通报》2019,35(1):37-41,48
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自2003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宁21、西90等浅层出油井点,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针对目前研究区长3油藏勘探程度较低,油藏控制因素复杂、油藏分布与剥蚀区之间关系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钻井、测井及试油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什社地区长3各小层在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有所差异,平面上连片性不好,其中长3_1油藏相对最为发育;研究区长3油藏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和地层不整合油藏;综合分析可知,什社地区长3油藏受控因素较多,不仅受古地貌、沉积相带、储层和小型鼻隆构造的控制,还与不整合有着密切关系,不整合既是油气快速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遮挡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西部酒泉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包括烃源岩条件、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条件等诸多因素。通过对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内已知油藏成藏条件的剖析,进一步概括了区域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为今后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方向提供和奠定了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友强 《内江科技》2013,34(3):137-138
本文从成藏条件、典型井解剖等多方面对宗巴音凹陷查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查二段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同时也发育岩性构造及构造岩性油藏。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次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