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艳照     
“被XX”是近年来很流行的热词,什么“被增长”、“被就业”、“被代表”、“被幸福”、“被愿意”、“被听证”、“被上市”等等,你想也想不到的,就突然“被出现”了。2009年7月29日《羊城晚报》有文章说:“‘被增长’之后,‘被就业’横空出世。‘被就业’是一个个的案例,‘被增长’则源自公众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试论"被"的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字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历来受方家重视。被字句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被”的词性研究。被的词性认定汉语学界出现过“介词说”、“动词说(助动介词二分说)”、“助词说(助介二分说、助介合一说)”等观点,这些看法都是在对被句句从不同的角度作静态分析时得出的结论,似乎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从语义信息传递的角度作动态的分析可知,被字句是汉语交际中典型的话题-述题语义表达式。被字句的语义信息符号分布表明,无论是否带施动名词N2,句中只能有一个“被”,这个“被”是个副词。副词说能合理地解释被字句中的“被”及施动名词N2是否脱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教、有待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允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性情感性质,使幸福与教育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则是更为深刻、可靠的理解。当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义。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幸福”;反之,不能教学生幸福,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幸福地教。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高职思政课是构建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其幸福感在场与缺场关系到高职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高低。然而,幸福课堂构建不能只立足于纯粹意义上的批判,更应是理念上的重塑、行动上的重构。因此,幸福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以被嵌合于在场的正当自在存在而产生意义。首先,思政教师须有幸福理念;其次,变"被"范式为主体间平等的对话和交往范式;再次,思政课教师须修炼内功主导幸福课堂;最后,幸福思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构建指向生命场最佳共振的精神场域。  相似文献   

6.
作为幸福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引领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从精神层面看,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自我生命价值与教育价值的统一,是享受与发展的统一,是教师主观努力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启动欲望1.谈话交流,引出“幸福”。2.小组交流:什么是幸福?要求以“幸福是,因为”这种形式进行简单的交流。(设计意图:在平和的师生交流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开始“作文”。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初步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下面指导学生习作进行铺垫。这是指导习作的第一步,意在调动学生的内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参与到作文中来。)二、交流启发,指导习作1.引出主题:你幸福吗?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同学们都认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赵丽荣 《学子》2012,(1):29-30
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是化解一切矛盾的一剂良药,心如果融化了,万事可解。锦囊:“感动+打动”是走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基本策略,用“自我体验式”的教育让学生去体会被关心的幸福,并学会如何关心、包容、谦让他人,当学生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他才学会体贴包容。会爱别人的人才是幸福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例举了当今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被……”的现象,即上课伊始“被开心”、情景中“被设计”、评价上“被物化”、互动间“被应答”、活动时“被参与”,并对这些现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天职就是帮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要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者必须掌握一门如何将学生导向幸福的教育艺术,其核心是:机智地处理好幸福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当下幸福与人生幸福、幸福祈愿与现实生活、角色生活与个体生活、需要分化与价值建构之间寻求平衡点和教育行动的切入点,进而为学生与幸福相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什么 教师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在巨大的社会文化责任前,教师职业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培育学生才能对得起社会的厚望。在现实中,教师也把传承知识、培养新人作为自己的“分内事”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是,我们却发现,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收获幸福的过程,但却不能摆脱繁忙的工作所带给他们的疲惫。那么,这种“疲惫的幸福”真的是教师职业幸福吗?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生在人们眼里往往是一些“后进生”,或者是“问题学生”,导致他们自卑感严重.但是每一个中职生都有许多的渴望.渴望能看上一场明星演唱会、渴望能和朋友敞开心扉地聊聊、渴望能美美地睡上一觉等等,尤其是渴望被关注,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满足中职生的这种渴望心理,唤醒他们的信心和力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秋珍 《教师博览》2012,(10):F0002-F0002
她执著追求“幸福课堂,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坚守“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王子”、“阿秋”。她,就是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一中的王秋珍老师。  相似文献   

15.
在新兴的“被XX”格式中, “被”字的性质并非“类词缀”,而仍是一个词,而且是副词.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曾说过,“所有通往地狱的路,原先都是准备到天堂去的”。起初,所有教学活动,原本都应该是走向幸福生活的,这是教师的义务也是教育学生的理由。不曾想,美好的教育理想逐渐被异化成知识传授、意志操纵、道德压制的教学现实。可曾想过,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乐在其中,又何谈让别人幸福?所以,若要学生幸福地学习,教师就要快乐地教学。如此一来,教师就要认清“我”是谁,完成对“我”的判断、省思、规约,乃至实现自我、救赎课堂。  相似文献   

17.
从教近16年了,不论喜悦还是失落,面对学生,诚如我的同事所戏谑的,我“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是的,“满腔热情”源于我固执地相信:弹总比不弹好,——被关注、受熏陶的“牛”,总比孤独寂寞、无人指引的“牛”幸运、幸福!  相似文献   

18.
《宁夏教育》2013,(4):42-42
当中国人在电视镜头前被不断追问“你幸福吗”的问题时,当国内一些城市不断公布幸福指数时,有人说,其实最应该吲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是中国正在读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江洋  李学伟 《今日教育》2013,(10):21-23
面向21世纪,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需要怎样的基本素质,又需要怎样的培养模式?这是关于幸福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原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为幸福教育提供了最为权威的政策依据和理念支撑。因此,幸福教育培养模式,既要能保证“同质”的教育公平,也要能促进“异彩”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一,幸福的思想政治课要“劈柴”。也就是说获得幸福要有一定的实力。幸福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是教师充满激情地去教、学生充满活力地去学。“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模拟联合国”、“思想政治小品大赛”、“新闻发布会”、“政治观点辩论赛”、“思想政治小沦文”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要从现在起,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己的潜能,即知即行,学以致用,向着幸福方向冲锋。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放大青春岁月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去享受这个日子,把平淡的日子往幸福那儿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