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在平时听课中,我觉得教师习惯的提问和评价用语需要反思,对此,笔者选择了四句课堂常用语加以分析,以期能引起教师的思考。一、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上,这样的提问语经常可见:“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提问学生。表面上看,学生的表现很积极,回答时也都能有正确的答案。但深层地思考一下,教师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关注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他的设想完成,教学秩序能否保证。  相似文献   

2.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大境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张敏 《江西教育》2000,(11):36-37
一 认识基本句式。    “汉语拼音”和“看图拼音识字”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我们可利用插图,及早起步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何为完整句。教师只要重点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 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 ?”“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指出回答“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其他学生也仿照说。教学“ p”时 ,教师又指插图问:“小男孩在…  相似文献   

4.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一些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和思考,发现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包》,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幺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写的情况一句比一句严重。”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句只是说结了冰,第二句已经成了厚厚的冰甲,第三句  相似文献   

5.
“一问”:什么时候,需要组织合作学习?一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二是当意见相左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三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二问”:小组讨论前,学生独立思考了吗?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讨论,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  相似文献   

6.
大象有多重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教师执教《曹冲称象》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啊?”教师并没有沿用“生问师答”的传统模式,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同学们,谁知道大象有多重?”不少学生猜起来了:“一万斤吧。”“一亿斤吧。”“四万八千斤吧。”……尽管同学们回答得挺热烈,非常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竟这样猜猜了事了。犤评析犦这堂课就教育理念而言,无疑是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都体现得比较充分。但是“大象有多重”竟成了整堂课的遗憾。我想:“大象有多重”在这课中重要吗?…  相似文献   

7.
心声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都要问一句:“你们准备以后选择什么职业?”回答五花八门,有选择从医的,有选择从戎的,有选择经商的,也有选择从艺的,唯独没有人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这让我颇感沮丧。我心有不甘,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教师太累了,收入也不高。”可见这帮后生小小年纪就活成了人精,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说话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是:如何铺设语言思维训练的台阶,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拾级而上。有位一年级老师在指导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五级台阶: 一、明确句子要求老师首先说了一个范句:“妈妈和姐姐在洗衣服”,接着问:“这句话前面说了什么?后面说了什么?”小朋友回答说:“这句话的前面说了谁(妈妈  相似文献   

9.
“有不同意见吗?”“没有。”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色》,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这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危险的程度一句比一句深。”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  相似文献   

11.
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三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写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时,有这样一句:“我能不进去吗?”许多同行把这一句定为设问句,理由是后面有回答:“我不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各位同仁商  相似文献   

14.
教师和家长一般对幼儿说完整句都很重视,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强调。可是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省略句,教师却硬要幼儿说完整句,让幼儿一遍遍重说,一遍遍订正。我以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听过大班一节教《咏鹅》的语言课。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却纠正说:“小明友,说话要说完整句,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在教师已说清楚“这幅图”这一特指成分的情况下,幼儿回答时省略了“这幅图”这一不说自明的成份,使语言简洁精练,这有什么不好。教师接着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又纠  相似文献   

15.
三年级的一堂音乐课上,我教学生唱第七课《周爷爷的衬衣》这首歌曲,因为歌词中有这样一句“那是谁坐灯下,一针一线补衬衣?原来她是邓奶奶,夜深人静没休息。”就随口问了一句:“邓奶奶是谁知道吗?”“邓小平的奶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啊?”我一愣,众人皆知的事情他们竟然不知  相似文献   

16.
碰到“好问题”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因为剪刀本领大”。但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录到了“问题树”上……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17.
批语要具体     
在一个学校里,看到了一些作文本,有好几处的眉批或总批里,都有“语句不通”这类的话。我问一个学生:“老师给你批上‘语句不通’,你知道为什么不通吗?”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你打算怎么样去改正呢?”他认乎其真地说:“我以后就不写这句呗!”听了学生这样回答,我不禁想到:老师的批语这样笼统,对学生会有多大的指导作用? 我有这样的想法。一则对学生有指导作用的批语,一般应该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要具体指出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潘婷 《湖南教育》2003,(2):22-22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非常有深意,有些却不怎么好,不得要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敢问,想问,更应该会问。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首先应注意“言传身教”,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给学生作提问的示范,才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比较详细的讲叙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想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提问者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以便下次再提出有深度  相似文献   

19.
1 关于课堂教学问题1.1 集体回答与个别提问有些教师授课时喜欢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齐哄),自认为气氛活跃。如有的教师向全班同学发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怎么写?”学生声调长短不一地回答:“F 等于 ma—”教师满意地点点头,问题即告结束。这样做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谁会谁不会),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许多同学是随声附和)。不妨改为个别提问:“××同学,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