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邱陵 《出版史料》2009,(3):82-83
时光飞逝,潘公国彦同志走了都快半年了,他在我心中,似乎仍然活着,我非常怀念他。2009年3月21日上午,突然接潘建农电话,告诉我他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已于8点整与世长逝了。潘公是我50年代的老同事,以后成了邻居,而且曾经还是我的领导。后来他搬走了,我们仍然往来密切,他有新作必先寄给我看,我写点东西,也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因此也忝作他的文友、益友。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然他走了!但他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心灵之约     
我们不能不在乎读者。不能不在乎读者对于我们热衷的那种新闻模式的冷漠,甚至拒绝。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过于乐观。对此,我报总编辑鲁思同志显然感觉强烈。九○年夏天,黄昏晴好的一刻,他对我说,他看了我的《魔鬼市场》(三联书店出版),想鼓动我开一个个人专栏。他解释说,专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读者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在今天显得格外迫切。望着他如雪的白发,我似乎突然记起,他的年龄几乎长我一倍。我想,这个想法也许是他40年新闻生涯一个未圆之梦。开设个人专栏,对于他也许比对我更重要。因为他为新闻事业几乎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我的梦想     
莫言 《档案天地》2010,(8):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  相似文献   

4.
父亲     
当我坐上开往驻马店的班车去学习时,父亲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外出采访看到别人在地里干活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情景。他给我的爱,给我的情涌向笔端,催促我写他——黄金花——我敬爱的父亲。他是一位民办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我们兄妹三人都能学到知识,他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十一年的寒窗生涯我只给他带回了厚厚两摞书。作为党员,他谙知宣传工作的地位,当我鬼使神差地掂起笔杆写新闻时,他帮我找素材、抄稿  相似文献   

5.
汤姆是我在合资企业的美国同事,他来自美国加州,今年30岁。由于我们在同一个部门供职,因此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去成都出了一趟差。那天我们从机场来到预订好的酒店后,由于旅途劳顿,我打算马上休息,他却走出客房在走廊外面转悠。我说:“汤姆,一路辛苦了,你回房休息一下不好吗?”他却很认真地说:“我在熟悉酒店的环境,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万一发生了火灾,我们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相似文献   

6.
我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叫他大哥,事实上之前我都喜欢叫他大叔(黑马大叔),事实上这个称号是跟着其他人才开始叫的,但是每一趟我们见面或许在电话甚至是短信,我都称他为大哥。甭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小,估计他比我年轻几岁吧,但是他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创意人,所以,称他大哥让我感觉舒服很多。(回忆13年前也就是1996年,当年嘎纳广告节主席首次来中国访问,我很幸运的第二次作为华人评委的身份,陪同嘎纳广告节主席罗杰先生到广州拜会当地的广告创意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我记不起  相似文献   

7.
和平的重量     
喻晓 《军事记者》2008,(8):64-65
川崎君驾车把我们送达和平公园后,就坐在一把可折叠的小凳上歇息。他在这里等着,一直到我们参观回来,再把我们送到邮轮停靠的码头。这个中年人很憨厚,说话不多,嘴上总挂着微笑。但当我说起和平公园,说起昔日的原子弹爆炸,他脸上的表情就显得凝重,眼神中充满伤感。我怀疑我说错了什么,问他,怎么啦?他沉默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8.
认老乡     
我们连那时候有一个“家门口兵”,他家离营房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我们都觉得他很幸福,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老乡”。按说,营房外面全是他的老乡,但是他却十分无奈地说:“是呀,可是谁认识我呢,谁管我呢。”  相似文献   

9.
江晓原(以下简称江):刘兵兄,说起来,你我二人都可以算戈革教授晚年仅有的几个朋友之一了。当然我们都是他的晚辈,你对他是执弟子礼的;我虽被他视为忘年之交,但也一直对他执晚辈之礼。自从我认识戈革教授之后,25年以来我一直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少见的才子,而且是一个相当不得意的才子。我原先打算安排我的博士生吴慧小姐给戈革教授作一个系统的访谈,为这位奇特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1.
“我就好想活在一个武侠世界里面,我很欣赏古代侠客,有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比如《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和豪哥就是我跟徐克,我把我们之间那份敬重的友情放在里面,我可以为他牺牲,他也可以为我尽力。我们现在老了,还可以在一起喝酒”。  相似文献   

12.
浪之歌     
我和海岸原是一对情侣;激情使我们亲密.大气又使我们分离。当天空露出蔚蓝色的晨曦,我就来到这里,把自己银白色的浪花和他那金黄色的沙粒搅在一起,我用自己的水分驱散他心头的暑气。  相似文献   

13.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14.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无锡市档案局的朋友托我打听在江南大学退休的梁家佑老师,朋友告诉我梁先生曾经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当时就一阵激动,心想在我们身边居然还有中国远征军的老兵。几经周折,我终于电话联系上了梁家佑老人。电话里传来的声音非常热情,他虽然已90多岁,但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还和我一样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几天后我们如约来到梁老师家中,他住在江南大学青山湾校区一栋普通的教工宿舍楼里。为了接待我们的采访,他特地早早将房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我们打过赌,他说,“姐,我不想读书了。”我气汹汹地大声对他喊,“不读书,没出息。”他撅着小嘴不服气,“哼,我将来赚的钱肯定比你多.”  相似文献   

17.
月圆月缺     
我的朋友张飙先生,从<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党组书记.一次活动中,他送给每人一个他的书法作品的小折贴.书法我不懂,但他折贴中的一些思想却引起了我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虞非子     
我看到了《文汇读书周报》上一篇关于张定和先生的文章,恰巧我和张先生有几十天同住一家医院,又住在同一病房的经历。住院时我们处得很好,生活上他给了我不少帮助,他还赠给我几幅他的书法作品,而且,他题的几首诗词我都十分喜爱。这真是一种缘分。他的去世,使我很伤心,勾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思念,于是我写了一篇思念他的小文。我想还是送请《文汇读书周报》处  相似文献   

19.
家住石家庄市西郊华北柴油机厂宿舍的离休干部李忠池对记者说,李洪志这个大骗子,用邪教害死了我的岳父。我的岳父郑良多年来一直随我们生活。他患有冠心病一直靠吃药维持。1998年初他练上了“法轮功”后,听信李洪志所谓“法轮大法”可治百病,于是背着我们把药全扔掉了。1999年5月他心脏病复发,我们把他送进医院,他  相似文献   

20.
早就听说大作家王蒙要来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做报告,但心里并不十分激动,因为我对他不感兴趣。他远不如周杰伦、王力宏那样能吸引我的眼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