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2.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3.
王封濚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载:"万春园主,姓名、字号、里居皆未详。《今乐考证》‘万春’作‘蒙春’,疑误。"又介绍其戏曲作品《立命记》云:"《今乐考证》著录。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著录。《曲海总目提要》有此本,云明时人所撰。作者自称万春园主人,未详真姓名。记袁黄事。按袁号了凡,嘉善人,万历进士,官兵部职方司主事,赞画征倭,有名声。《提要》云:‘记中所载,乃据其所作《立命篇》,始末皆实事也。’佚。" 这里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实:  相似文献   

4.
中央文史研究馆前任馆长启功先生在《崇文集二编》的前言中说:“今议本集之名或为《崇文集续编》,或云《崇文集二编》.窃谓‘续’字微觉含混,明标数字,可证次序,如云‘续集’,不如直标‘二编’,后续若干,一一可案,多蒙同意,即标‘二编’,后有再续,屈指可数,因标‘二编’,以见次序,并为无穷续编以祝焉.”一句“无穷续编”,包含着启老期望专门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论著的《崇文集》弦歌不绝、薪火相传的雅意.现在《崇文集三编》又付梓了,应该说没有辜负启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5.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6.
业界博览     
“韩寒流”集体发作《中国青年报》文学版2月27日登出“韩寒之后又见高中女生金今”的消息,这位16岁的高中女生出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浙江青年报》报道了“德清有个‘女韩寒’,17岁出版27万字长篇小说”。《哈尔滨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的一位教师说,他们班中五六个平时  相似文献   

7.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8.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诗集中,“瑟瑟”一词凡十五见①。依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顺序,录诗题、诗句如下(后附其卷数、页数及校记):一、《庭松》(11/617)疏韵秋械械,凉荫夏凄凄。校:“械械”,马本此下注云:“止前切,陨落貌。”《英华》二字作“瑟瑟”。汪本、《全诗》俱注云:“一作‘瑟瑟’。”H、《琵琶引》(12/685)精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校:“瑟瑟”,宋本、那波本、《全诗》、卢校惧作‘索索’。何校:“‘索索’,兰雪同。”又马本“瑟瑟”下注云:“半红半白之貌。”三、《题遗爱寺前溪…  相似文献   

11.
陆玲 《视听界》2000,(2):28-30
提到新闻节目主持人,常听到有识之士作如下感慨:“中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中缺少‘克朗凯特’、‘丹·拉瑟’?”中国需不需要“丹·拉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一睹丹·拉瑟的风采。丹·拉瑟其人丹·拉瑟,1981年接替超级明星克朗凯特出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当今美国公认的口才最好、风度最佳的一流电视新闻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黄永年先生的大作《关于〈尔雅〉的“威夷”及其他》,不仅详细考释、说明了《尔雅·释兽》中“威夷”的含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对待学术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使人受益不浅。今次,后学是想就该文所涉的一点说法提出少许意见,以与黄先生“商榷”。浅陋如我,或有不当,望黄先生海涵。《尔雅》:“威夷,长脊而泥。”同治郝联额重刻本体雅义疏》有:“邵氏任义》引《说文》云:‘委德,虎之有角者也。’委、威声近,既有夷音,如‘周道倭迟’,《韩诗》作‘周道威夷’,是威夷即委靥矣。扩韵》云:‘质,似…  相似文献   

13.
一个词有几种不同写法,词音、词义相同而词形不同,可以任意使用,不分轩轾,叫做异形词。异形词是汉语词汇中的歧异现象,骈枝赘疣,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和应用,特别是不利于语文的信息处理。由于异形词的存在,在使用时就有个选择的问题。但是,从古至今,异形词的使用选择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如古代字书《广雅释诂三》:“唯,独也。”而实际上,在古籍里表“独”义时唯、惟、维是通用的。《辞源》指出:“古籍惟、唯、维通用。《左传》作‘唯’,《毛诗》作‘维’,《尚书》作‘惟’。”在现代汉语里,表“单单,只有”义唯、惟仍通用,“唯一—惟一”、“…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5.
王驰 《青年记者》2010,(13):79-80
今年年初,胡舒立团队接手《新世纪周刊》,路透社随即发出题为“胡舒立再次创业,《新世纪周刊》成为中国媒体的风向标”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论:“胡舒立将《新世纪周刊》塑造为另一本《财经》很可能是个挑战。”有乐观的分析者则预言,《新世纪周刊》“不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更将成为一台‘质地优良的印钞机’。”  相似文献   

16.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17.
《出版工作》编辑部: 今年第8期《出版工作》第50页《校点者的疏忽》一文,指出新出版的校点本《两般秋雨盒随笔》在标点上的错误等七条,我觉得其中的第六条原校点为“……西子湖边,越娘舟上,忆曾同采,甚人今未老,花应依旧约明年。’再跋云……”是欠妥的;但是常青同志认为正确的断句应为“‘花应依旧约……’明年再跋  相似文献   

18.
“惺惺相惜”的意思是聪明人怜惜聪明人(惺惺:指聪明的人),泛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本作“惺惺惜惺惺”。语见元·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十九回:“林冲道:先生差矣!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相似文献   

19.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书籍称“书”或称“书本”,但在汉时,“书”和“本”是有区别的。对此,亦尚有异见。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一九八一年一月合编的《图书馆古籍整理》(初稿)即持此见,文曰:“所谓‘本’即是册,也即是俗称的‘书本’。如刘向《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