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离不开对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对教育品相的坚守。研究生教育的品相内含着对研究生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像什么"以及"做什么"的思考与回答。沿着教育回归的路径探寻本质,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应满足研究性、教育性和高深性三大内在规定,而在实践中务必兼顾到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应用、高深学问的探究与求索、完善之人的向往与培育三大方面。如此,则能名实相符,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2.
高深学问经过博雅的理智熏陶、实用主义的改造、后工业时代的泛化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其外在的展示功能、信息价值、实用与功利化价值,但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关怀却有所弱化。这一演变过程在促进高深学问更为完善的同时也为高深学问带来了诸种危机:被功绩主义所绑架、研究的生存技巧化转向、精神教化作用的丧失。新时代对高深学问提出更高要求与期待: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发现更高质量、更具创新的高深知识;解决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对危机和新要求,重提高深学问的价值追求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必须坚守高深学问求真向善的价值追求、复魅高深学问的教化职责、重建高深学问的宏大关怀。  相似文献   

3.
从本科教育教学解读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型大学要迎接国际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挑战和竞争,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的社会各界引领人才,需要在相当时间内不断积累信息,汇聚知识,提升智慧,需要在追求高深学问的大学内经过本科和研究生两个有机衔接的教育阶段。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对研究生教育本质进行理论探讨基础上,建构了研究生教育场域分析框架。认为研究生教育场域是行动者之间围绕高深学问展开教育性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学术关系和教育关系是研究生教育场域最主要的关系网络。研究发现,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显著低于理工科硕士生。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和教育关系密度均较小,无法形成稳定的“学术-教育”共同体,其“在场”状态呈现出“游离”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深学问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深奥的知识集合,是相对闭合又有着开放性的具有一定内核的深层次信息反应。本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大学高深学问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教育。本科教育专业化与高深学问的有效链接路径是拓宽课程选修面、广泛开展二学位、进行跨学科培养、早建导师联系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论质量的下降、剽窃行为的增加、人生哲学的错位、创新能力的匮乏等问题表明,提升我国研究生的批判素质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的批判功能,而且是建构创新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学校、导师及研究生自身都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批判素质的依赖性,真正确立“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这一高等教育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应被视为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应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高品位的人才,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学问高深、情趣高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何为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者从敬业精神、处世态度、治学方法、学术道德、素质修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基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把教育分作两大类,其中一类为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另一类为超越政治的教育。蔡元培认为,教育家应该有着超越现世幸福的目的,因而全神贯注于实体世界,追求美育主义与世界观主义的教育。蔡元培列举科学与美术为达至世界观主义的重要途径。蔡元培亦循这一角度,倡导大学生以追求高深学问为求学宗旨,把大学定位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思想。蔡元培以美感教育为从现象世界之教育通向实体观念教育的桥梁,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告诫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应该有放眼实体世界之观念的大视野,用美术的教育,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型的知识教育,是追求知识的丰博和高深学问的教育,是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则不同。它当然也具有知识传播、文化育人的功能和要求,但在程度和层次上并不追求精深和高端,理论"必需、够用"即可。它是一种"以服务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认为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一方面研宛高深学问。一方面“教授高深学问,齐成硕学闳材”,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从四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大学教育仍然应当以传授各学科的‘高深学问'为主"这一点,看法上产生了很多分歧,实践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一些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本文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何谓"高深学问":大学大众化教育与"高深学问"的关系:"高深学问"的传授与应用的关系;大学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如何按大学的规范来建设课程和修订课程教学的内容.由此笔者就大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走向社会中心与教育改革方向的正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走向社会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基本标志 ,是迈入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深远历史意义 ,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大学观进行全面更新 ,对已进行多年的大学教育改革予以深刻的反思 ,从而实现对大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正确定位。大学走向社会中心与知识和学问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的过程是一致的 ,因此 ,“高深学问”可以作为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内在根据。蔡元培认为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①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也认为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高深学问”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是一种演绎的学问,它的意蕴表现在:它是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是塑造理想人的学问;是追求教育乌托邦的学问;是追求心灵意境的学问。  相似文献   

16.
论点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认为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多种学术思想交汇的场所。大学的学术活动应享有学术自由,而不应受任何宗教或政党的拘束。(3)大学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培养“健全之人格”的大学生。他所主张的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要培养人的…  相似文献   

17.
仲康 《考试周刊》2011,(22):191-192
化学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作者认为,优化教学设计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论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我国跨世纪人才的主要源泉之一。培养研究生,不但要使其成为高学位的人才,更要使其成为高品质的人才,要使其成为品德高尚、学问高深、情趣高雅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适当地改变培养观念,视研究生教育为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使其在学会做学问的同时又能真正地学会做人。一、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生作为21世纪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必须有明确坚定的政治思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坚实…  相似文献   

19.
逻辑起点论主张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首先应把握其逻辑起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逻辑起点有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高深学问、知识、办学育才、大学生、课程、学问等观点。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的多视角性,我们不可能从单一的视角确定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站在不同的角度,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体现大教育家孔子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教育的朴素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