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 ,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汉书 食货志上》‘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 ,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概念被引申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腐败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界定 ,国内目前关于腐败的概念主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  相似文献   

2.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初中语文第六册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引用了这首歌谣.对于歌谣中"沧浪"一词的解释,杨以庄同志有《"沧浪"小考》一文(载《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5期)认为:"前人把'沧浪'作水名,蒋冀把'沧浪'作地名,都有些拘泥了:'沧浪'作水色,青苍色的解释更恰当一些."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将"沧浪"解释为水名并无拘泥之弊,反而较解释为"青苍色"更恰当些.理由有三:其一,有据可考.《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今人王世舜在《尚书译注》中注云:"嶓冢山在陕西宁强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教到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前出塞》,对其中的"列国自有疆",有的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杀人也应当有个节制,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边界.有限,有节制.列国,一说'立国',建立国家……"有的干脆解释为:列国即立国、建国.  相似文献   

4.
腐败源流探     
腐败源流探邵名鹏腐败,就本意而言,指物体的腐烂、败坏。后来人们又用这一词语表示社会生活中这样一种现象,即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的人或集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其理应代表的一定社会范围的整体利益。目前人们为之切齿的腐败现象,则是指少数掌握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5.
<正>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中说"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本文拟就"岁"为何要"压",要"守",作一考释。一、"压岁钱"的名称和写法"压岁"通常写作"压岁"。但也有写作"押岁"的,据《汉语词典》(原名《国语辞典》):"旧俗除夕以糖果财物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一种困扰历史上各朝代进步发展及政权巩固的社会现象。历代朝政为了取信于民和维护其政权的巩固、延续,都进行过“反腐败斗争”,但是每次对腐败现象进行扫荡和清洗之后,腐败总是重新出现,甚至愈演愈烈,以至于最后导致各王朝的衰落、灭亡。腐败现象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社会“毒疮”,为什么总是久清难除,久治不愈呢?这的确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笔者不揣冒昧,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一、腐生于朽腐败,《辞海》释为腐烂,也泛指败坏,堕落。腐败作为社会现象,笔者认为应释为:各级各类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王之涣五绝《登鹊鹳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现在,对"欲穷千里目"一句的解释"一般都看作是词序颠倒了的句子,顺理过来,应当是'目欲穷千里'或'欲目穷千里'".(引自周康中编著的《小学古诗讲读》)对这种将原句颠来倒去的讲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种讲法同把"黄河入海流"讲作是"黄河流入海"一样,不仅违反了古汉语中一些词语的一般用法,而且还把这深蕴理致流传万口的诗句也讲得索然无味了.现在,就"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结构和释义问题谈点个人的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8.
《春秋左传》所记襄公十一年鲁三桓"三分公室";昭公五年"四分公室",是春秋史中的重要事件,凡先秦史教学、讨论古史分期及研究先秦经济、军事、思想史者,都要涉及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左传》中与此事件有关的史料,古今学者的解释多有出入,甚或大相径庭.因而,在梳理诸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左传》有关记述的本意,弄清史实,实是引据这一史料的前提.本文仅就《左传》有关三桓分公室的史料中几个主要问题简要地谈一些看法,请史学界同志匡谬.兹将《左传》中有关的记述撮录如下:"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诅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左传》襄公十一年)  相似文献   

9.
金新 《语文新圃》2007,(2):10-11
"轮回"是个梵文名词,意思是"轮转"或是"生命的循环".   近来我对"轮回"颇有禅悟.当然,这禅悟是有个过程的.先是看了成都教师傅先生的文章《校长说老师们要珍惜饭碗,要对得起你拿的这份工资》:"今天,学校门庭若市,来了几十个参加面试的求职者,有很多名校的本科生.因此校长得意,昨天在教师大会上'语重心长':'老师们啊,要好好珍惜自己的饭碗.……  相似文献   

10.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11.
新年快乐     
纵向1.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2.成语,指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3.指时光,又指流动的光彩。4.腐烂的木头,比喻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5.王维诗《山居秋暝》中"天气晚来秋"的前一句。6.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  相似文献   

12.
用诗词形式歌咏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代不乏人.明胡应麟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班固)"(《诗薮·外篇·六朝》).魏、晋之际,杜挚、王粲、左思、鲍照等人接踵而来.梁萧统主编《文选》,将咏史诗单列一门,至唐,胡曾更以《咏史诗》名集,从而使咏史题材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主题之一.以往的咏史诗词,或则缅怀历史的陈迹,评说古人之功过(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候,听了一位教师的语文分析课.所授课文为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上日出》.当这位教师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文中有这样一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一个男生举手问"一纵一纵地"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话解释说:"'一纵一纵地'就是一跳一跳地."太阳也会'一跳一跳地'吗?"这位同学紧接着问.这位教师思考了好几秒钟之后才解释说:"这是作者所运用的一种修辞,即拟人的修辞方法."当时所有的听课老师都  相似文献   

14.
腐烂的艺术     
美国艺术家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制作了一系类犹如细菌腐败的、腐烂的水果.看似腐败的水果却是用各种宝石制作而成的,寓意腐烂的状态,会重生一样.凯瑟琳·瑞安曾说:"腐烂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但死亡是否一定丑陋黑暗,或者换一个角度想,腐烂不过是生命的蜕变."  相似文献   

15.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16.
修身自强     
《周易.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朝孔颖达解释说: "'天行健',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 '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道德经》中说: "自胜者强。"自强就是胜过自己,不是胜过别人。人人都想胜过别人,必然竞争,竞争难免不择手段,勾心斗角,弄虚作假,陷人坑人,人际没有一日平静,自心也难得一天安宁,  相似文献   

17.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19.
对《孙子兵法》中的某些文字进行新的解读,一改《虚实篇》中"越人之兵虽多"一句中"越"字解释的旧说,将其释为分散、离散、不集中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5期(总第328期)第87页刊载王春香老师《"鼻祖""滥觞""发轫"等词的由来》一文。关于"滥觞"一词,文中认为:"‘滥觞'的‘滥'解释为水满,……意思是说,在江河的发源处,水非常浅,只能盛满酒杯。后来,‘滥觞'也被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头。"文中给出的用例引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