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答疑     
1.“列国”应怎样解释?(南康方卫东)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前出塞》中有“列国自有疆”一句。“列国”,有的解释为“立国”,即“建立国家”之意。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看看几部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列国”为“某一时期内并存的各国:列国相争《东周列国志》。”《辞海》解释为“列国.犹言各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指当时的诸侯之国,亦称诸侯之中较大者。”《辞源》解释为“古称诸侯国为列国。”不管是“各国”也好,“诸侯国”也好,“列国”都没有“立国”之意。根据诗句的意思,应解释为“各国、各个国家”。2.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低、中年级学生每篇课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3.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初中语文第六册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引用了这首歌谣.对于歌谣中"沧浪"一词的解释,杨以庄同志有《"沧浪"小考》一文(载《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5期)认为:"前人把'沧浪'作水名,蒋冀把'沧浪'作地名,都有些拘泥了:'沧浪'作水色,青苍色的解释更恰当一些."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将"沧浪"解释为水名并无拘泥之弊,反而较解释为"青苍色"更恰当些.理由有三:其一,有据可考.《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今人王世舜在《尚书译注》中注云:"嶓冢山在陕西宁强  相似文献   

4.
扬雄《方言》后世传本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有学者认为"別国方言"意思为"区别于雅言的方言",但对于"别国"作何解,学界没有明确的解释。"别国"应为"列国"之义。"列国方言"应指我国周秦时期各邦国、秦代各郡县、汉代各郡国的特色语词。  相似文献   

5.
"馋"字作为生字,第一次出现在小语第四册《狐狸和乌鸦》一课里,是说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也许是这个字的使用频率不太高的缘故,当学生预习第九册《田寡妇看瓜》时,仍有一些学生把它作为生字提出来.当时,我这样教"馋":"看拼音(chán),齐读:"馋——馋——馋嘴的馋.'秋生说:'往年孩子们看见南瓜馋得很'.馋字就是看见了好吃的食物就想吃的意思,请同学们记住."接着,让学生抄写几遍.后来听写检查效果,有的把"馋"写成"搀",有的写成了"?",还有的记不清字形无法动笔,直搔后脑勺.  相似文献   

6.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中记先轸骂朝一段有“不顾而唾”一语,对此解释各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吐唾”;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也译作“气得不管当着国君的面吐了大口唾沫”;林汉达的《东周列国故事新  相似文献   

8.
钱宗武同志在《誓词"有如"注解质疑》(见《中国语文》1988年4期,下称钱文)中指出:"考察《左传》全部语言实例,以'有'为语气副词,训'如'为'顺从、听从',补充'有如'分句的省略部分,皆文通义顺."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教《诗经二首》和《国殇》(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觉得课本注释中有不少需要商讨的地方.现仅就一些主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注释说:"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qūn),的'囷'同'稛',都是'束'  相似文献   

10.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候,听了一位教师的语文分析课.所授课文为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上日出》.当这位教师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文中有这样一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一个男生举手问"一纵一纵地"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话解释说:"'一纵一纵地'就是一跳一跳地."太阳也会'一跳一跳地'吗?"这位同学紧接着问.这位教师思考了好几秒钟之后才解释说:"这是作者所运用的一种修辞,即拟人的修辞方法."当时所有的听课老师都  相似文献   

12.
王之涣五绝《登鹊鹳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现在,对"欲穷千里目"一句的解释"一般都看作是词序颠倒了的句子,顺理过来,应当是'目欲穷千里'或'欲目穷千里'".(引自周康中编著的《小学古诗讲读》)对这种将原句颠来倒去的讲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种讲法同把"黄河入海流"讲作是"黄河流入海"一样,不仅违反了古汉语中一些词语的一般用法,而且还把这深蕴理致流传万口的诗句也讲得索然无味了.现在,就"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结构和释义问题谈点个人的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家乡是正定.在那儿流传着一句俗语,就是小孩子在晚上哭闹时,父母往往吓唬他说:"你再哭,叫老妈虎子吃了你!"听说"妈虎",其他地方,有的叫"马猴",有的叫"毛猴",古书上则写作"麻胡".据古书记载,用"麻胡"吓唬小孩由来已久,追溯起来,至少在一千年以上.唐李匡义《资暇录》卷下云:"俗怖婴儿,曰'麻胡来!'"宋王楙《野客丛书》卷21亦云:"今人呼,'麻胡来'怖小儿."如此,则至少唐宋以来即有此俗.但是,"妈虎"到底是什么意思?我问过我省不同地区的一些老年人,却无有知者.有的人根据"晌午错,妈虎过"、"怕、怕,迟早给你个妈虎吓"等谚语,觉得似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15.
部首"十"与"忄"字形相近,但表意不同。据《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则十有周备、齐全、量多之意。  相似文献   

16.
(一)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5期(总第328期)第87页刊载王春香老师《"鼻祖""滥觞""发轫"等词的由来》一文。关于"滥觞"一词,文中认为:"‘滥觞'的‘滥'解释为水满,……意思是说,在江河的发源处,水非常浅,只能盛满酒杯。后来,‘滥觞'也被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头。"文中给出的用例引自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陕西方言多说"礼轻人意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比喻礼物虽少,但情意却很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千里送鹅毛】"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1]《辞源》一:【千里鹅毛】"比喻礼物轻而情意重。"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十: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2]《辞海》【千里鹅毛】解释、举例跟《辞源》基本相同,引文、例句省略[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千里送鹅毛,解释、举例综合了《辞源》和《辞海》亦省略[4]838。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巨典》【千里鹅毛】"从远地带来的极轻微的礼  相似文献   

19.
"期门"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其意义有的解释为"军营之门",有的解释为"汉官名".本文从其词义、句法和官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解释为"汉官名,泛指武将"更适合文意.  相似文献   

20.
现行历史教材及教辅资料都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解释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史》以外的列国史记,对私藏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