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传达出他对人性之真的推崇。同时,作为一个两栖人对边地农耕文明的留恋与向往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迫切回归。  相似文献   

2.
刘亮程,新疆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新疆的黄沙梁精心地耕耘,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林贤治称为“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和“乡村哲学家”。在而立之年,刘亮程用他那敏锐的感悟能力,道出了对生存和文学的独特理解。《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表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纯朴的生命存在方式。村庄上的劳作方式也是纯朴的,透露出一种原生态的美,犹如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畔”。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在那牛哞马鸣驴嘶的交响乐中,刘亮程对动植物特别地友善,对农具特别地热爱,他总喜欢扛着“一把铁锨”走在“一条土路上”作…  相似文献   

3.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刘亮程不满于现实的精神缺失,他有着敏锐的生命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和对历史的尊重与追怀,这才形成了他的孤独、焦虑与乡愁。文章从文本入手,通过解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来分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5.
"村庄"是刘亮程散文中反复书写的关键词",村庄"在他的笔下是永远的生存和栖息家园,是他的生存基础,也是他的精神发源地,在作者的心中只存放着一个村庄——黄沙梁。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刘亮程对村庄的描写,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他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相似文献   

6.
刘亮程在他的散文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作品中的村庄是他进入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无时不在的关注,这使他的散文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在他的散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作品中的村庄是他进入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他的散中,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无时不在的关注,这使他的散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9.
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刘亮程对于自己的故乡有着狂热的眷恋,因此当曾经作为他浓浓乡愁寄托载体的黄沙梁、那曾令他无比怀念的乐园沦为荒野时,他感到无比的焦虑。在对生命与时间的不断思考中,在村庄的过往与如今的对比冲突中,他悲伤于家园的荒芜却对现实感到深深的无奈,渴望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容身之处。此次选择的两篇散文《留下这个村庄》和《今生今世的证据》均来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相似文献   

11.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具有较深的影响力,散文中作者将一个个事物富于人生命个体的特征,文中的语言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引起共勉。本文正是从此特点来探讨《一个人的村庄》中比拟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  相似文献   

13.
《虚土》是刘亮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刘亮程接收祖先的信息而深拓出了人类的命运,并用诗的语言升华成形而上的哲思,通过对原始乡村的离奇书写,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深入思考,对时间的诗意言说,对孤独的深刻体验。文本场面不大,情节也显得模糊,但却包孕着生命进程的波澜壮阔。作者即从其主题的几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由生命意识中无法排遣的虚无而来的焦虑,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作为"人"的存在。刘亮程通过《一个人的村庄》等作品呈现了这种焦虑,并探寻消释"焦虑"的心路历程。刘亮程将自己融入自然,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事物,精神似乎找到了支柱;隐秘的存在体"时空",打碎了他本以为找到的平衡;逃离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边缘,遭遇双重抛弃,陷入更深的虚无当中,焦虑仍然无所逃遁。  相似文献   

15.
《秋天的怀念》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从“秋天”这一意象空间的角度切入,可以窥其“堂奥”。在悲痛与顿悟的融合体验、“不懂”与“懂”的双重变奏中,作者获致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奏响了自我救赎之歌。作者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展现了饱含意义的过程哲学,其生命之旅因此愈加绵长,创造出独特的生命经历之美。在“秋”人相融的感伤之思与母子相错的缺憾之思的交融下,作者的怀念之情亦越发醇厚。  相似文献   

16.
王立辉 《现代语文》2014,(10):44-4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相似文献   

17.
这是2005年浙江省的一篇中考满分佳作。小作者巧妙地将自然的“胡杨”和精神的“胡杨”融合在一起,见证了罗布泊由隽永秀美到荒凉苍茫的演变,也见证了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不朽。本文语言于刚健、深邃中不乏婉转、沉静,极富思辨色彩,可谓妙语连珠。“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题记荒凉的戈壁,沙和卵石铺成的广袤世界。没有生命的迹象,满目苍凉,地表热浪推涌,晃动出似水的虚幻与缥缈。戈壁就这样赤身裸体,面对苍天,始终保持着坦荡、沉寂和冷峻。它像是在对人类暗示着一个真理:人类永远都无法同这里沟通。而我,就是这被人称…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个性化审美体验和精神选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鲁迅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情结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延续。而如今,作家需要在城乡两种文化之间有包容博大的胸怀,客观的审视两种文化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点击名家】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相似文献   

20.
刘亮程的作品及其研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现象。刘亮程的文学所关注的并非乡村,也不是人类短暂的一生,他拷问的是与永恒相关的灵魂的事。他说:"喧哗的生命过程都在逃生。"他发现进入现代,灵魂不仅要从人类自设的物欲迷障中逃生,还要继续逃脱死亡的恐惧与生存虚妄感的追赶。因此,逃生是人的宿命。刘亮程是运用意象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活跃着源于生活的丰富意象,这些是其文学世界的最重要构件,也是体现和凸显灵魂在现实世界中逃生宿命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以时间为主题,以风、坑两个重要的时间意象为切入点,揭示刘亮程为灵魂在现实中逃脱时间的无情追捕而阐发的特殊时间观。本章根据刘亮程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间感悟为界,分为黄沙梁时期、虚土庄时期、阿不旦村时期,与之对应的是对其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及生存时间的深入阐述。通过对时间的认真思考,刘亮程找到了一种身体与灵魂同步,隐于时间缝隙的生存方式,从而找到了消解死亡恐惧感的灵魂逃生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