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宁 《海外英语》2014,(16):83-84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在定位、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导致大学毕业生缺乏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引领,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深化教学改革与探索,构建互动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进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2011年引进了TMM学习软件,形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资源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基于TMM英语学习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师资建设,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认知水平,开拓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教学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首先,需要我们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投入力度,拓宽教学渠道,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加强高校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双语能力,能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一种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无法胜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第二语言教学所应发挥的桥梁作用。四学一体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产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在分析研究了大学英语四学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强调大学英语教师要重新调整教学心理,反思与界定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效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  相似文献   

5.
以目标设定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Hammerly的文化教学模式、外语测试理论等为依据,通过对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改革瓶颈问题的探讨,从教学大纲、教材、外语测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为前提,多模态化中西文化立体教材的开发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为保障,来实现大学英语中西文化有效教学改革,以真正做到对英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李慧 《文教资料》2015,(4):189-191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为例,说明如何从跨文化角度使用(用跨文化的方法来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使跨文化交际的传授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好一门外语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其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外语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已将跨文化能力视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已成为新时期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跨文化能力建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可运用以问题探究、合作探究、情境探究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跨文化能力的情...  相似文献   

8.
21世纪,英语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大学英语教学与时俱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势在必行。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入手,结合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工具、沟通的桥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将文化与语言巧妙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强调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来开设一系列大学英语公选课。既要建立科学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了解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而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对文化的深层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具备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国工程类大学生毕业要求之一,也是我国工程人才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保障.但调查表明我国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对基于工程情景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流能力一般,未达到用人单位期望.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亟待转型,应建设"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时代需求的工程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加大ESP教学和内容开发,创新教法,提高教师跨文化能力和ESP教学水平,以促成改革.  相似文献   

13.
孟雅 《英语广场》2023,(14):47-50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出服务于国家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发展高质量本科教育的要求,讨论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教学案例探索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不同英语国家的人文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结合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可以更深一层理解大学英语阅读文章,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校也要给予对跨文化知识交流的重视度,才能在多角度培养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使用较广泛、时间较久的两套教材都未涉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没有考察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文化知识层面上还是能力运用层面上都有待提高。英语合作教学课堂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汉英语对比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和汉英语对比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典型内容为依据,对汉英语对比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微观与宏观应用及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周群 《电大理工》2014,(4):55-56
在分析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大学英语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这一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优化课堂结构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听说能力成重点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  相似文献   

19.
吴玲敏 《英语广场》2023,(13):116-11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新时代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多模态教学模式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本文以多模态教学模式为指导,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为例,研究和讨论了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该模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树立跨文化教学的新理念,明确基本原则,具备改革思维,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恰如其分地进行跨文化模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起,描述了构建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对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