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适应我国建设一个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加速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北京市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产生了一些实践案例。本研究对当前北京市政府推进学分银行建设进行梳理和研究,阐述了北京市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通过研究认为当前在学分银行建设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平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公民参与率、知晓率低,学分银行公信力低等六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平台投入,建设智能化学分银行应用平台,强化学分银行运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学分银行知晓度和参与度建设,多维度促进学分银行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具有操作领域专一化、成果认定精细化、成果转换细致化、专业培养科学化等特点。但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相比,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存在三个问题,包括学习成果类型单一、缺乏学分互认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等。通过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均有相关法律基础,但出台的时机与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相关,初次立法均不是完善之法,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并出台其它法律予以补充和保障。根据国内外终身教育立法的经验和做法,建议我国尽快出台国家终身教育法。终身教育法应着重保障国民的学习权力,关注社会教育,引导投入多元化,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并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学分银行。  相似文献   

4.
洪俐  王运武  王斌 《成人教育》2021,41(8):59-64
目前,国内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完善制度这三个阶段,相应的研究热点也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如今国家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它的研究也应更深入,以便更快更准地掌握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现状.基于此,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追溯基础理论,界定概念;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系;突破制度研究障碍,整合实践成果;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打破领域壁垒.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结合广东实际,系统分析了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基本定位、基本框架和建设内容、建设原则、管理体制、建设重点和建设方法,回答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分银行已成为国内外实践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学分银行及其管理系统建设则需要细致的需求分析。我国学者提出的学分银行子系统划分方法偏重功能分析,以此为基础补充结构要素分析,整合而成的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是综合分析学分银行结构与功能的方法与工具,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后续环节提供支持。韩国学分银行和我国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的案例,阐述了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的使用方法与效果。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是建立一套鼓励终身学习、支持终身学习的制度,其中资历框架是最基础的制度,只有以资历框架为基础,其他制度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完整的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虽对资历框架建设作了政策准备,但颁布的政策主要提出继续教育的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重要性,并未明确资历框架的核心制度、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等;国内关于资历框架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经验介绍以及对资历框架中关键制度"学分银行"的探索,而对资历架构整体的认识及其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资历框架相关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实践探索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和组织机构,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完整的"学分转换体系"。从国际经验看,建立资历框架也是破解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瓶颈,切实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关键。资历框架的建立应列为重点工程尽快开展,立法和质量保证是资历框架顺利实施的法律保障和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开启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实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建立起面向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国内学分银行建设虽然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我国学分银行的总体发展实际情况判断,目前仍处在探索建设的萌芽阶段,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研究,提出基于"框架+认证+学分银行"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的优化建设提供可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学分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上海、广东、重庆、山东等地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需求调研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定位不清晰、公信力不强、业务活跃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对学习主体的需求调研,有的放矢地开展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系统性的支持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注重不同省域之间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扩大成果认证范围;完善学分银行的服务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分银行的服务能力,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分银行也成为研究者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学分银行在国外得到成功的实践,在国内只是刚刚起步,在部分城市试点,尚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目前学分银行的困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策和相关规范没有同步到位,学分银行的管理机构,认证机构没有认定和建立,课程体系标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分还不能相互转化,信息平台的建设等尚不健全。高职学分银行的社会化衔接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各方面协同配合。本文就此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帮助学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学分银行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从我国各个区域建设学分银行的实践情况来看,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还有对学分银行的实际运作。文章主要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实体建设和中高职衔接两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分银行"具有作为银行的存储、信贷、兑换的基本功能,可从事诸如存分(学分)、贷分(学分)和学分兑换(转换)等基本业务活动.其最高境界是学分通兑,但必须经历从学分认证到互认到通兑的循序深化、通畅的过程.这有赖于诸如学分绩点效应、"学分银行"的级别分类、"学分银行"间的学分通兑系数以及学分标准的制定等一系列难题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3.
态势分析法视野下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市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逐步深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学分银行"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终身教育研究界的一个核心课题。自上海开放大学挂牌成立之后,上海市把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此成立了专门研究课题组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活动,以期为学分银行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态势分析法,从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已有经验、自身的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职业院校将学生的学习数据与学分进行收集、归纳整理,鼓励学生在毕业之后仍可通过自身学习,将所产生的学分进行存储、兑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及专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会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对学分银行的重视程度不足、作用了解不全面、定位模糊、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不统一以及覆盖范围不明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分银行运行的推进。应加强对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宣传,提升学分银行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覆盖范围,促进学习成果统一认证标准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全面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分银行作为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近10年的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是地区、院校和机构(行业)层面;聚集于比较、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视角,并分析学分银行性质、功能及其建设问题。有关学分银行建设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组织架构、运行管理、课程标准制定与选择、认证内容、学分认证与转化、质量评估与保障和学分诚信等问题。实践探索方面,研究者主要以理论视角总结学分银行实践开展后的经验;新闻媒体则主要从用户视角报道学分银行为学习型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学习带来的利处。实践研究和反思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同时,需加强对先前学习成果内容和认证标准的研究,加大对学分银行体制障碍和管理制度的研究,关注学分银行的学分通兑、互认和机构互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无法篡改、可追溯和高度可信任等特点,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成果发布平台,可以为社会高效准确地提供居民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目前各地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学习成果认证与存储,有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成果发布平台,这项工作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因此,地方学分银行的建设面临变革。我国正在建设的学分银行体系,是国家地方两层架构,应尽快建立国家学分银行,开展顶层制度设计,研制和管理基于区块链的学习成果发布平台;地方学分银行要转变职能,主要致力于推动和服务地方终身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学分银行制度突破了传统学习限制和专业限制,其核心是学分存储,学生通过对学分的"存、贷、兑",实现了接受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文章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在学分银行存储积累体系中,主要进行学历教育成绩、职业培训证书、文化休闲教育学习成果这三方面的存储积累,并从这三方面各选取金融方面的5门课程进行试点探析,为建设学分银行存储积累体系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继续教育,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借鉴国际上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当前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应重点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其中学分研究是基础,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积累及兑换是核心和难点。学分虽然有工作量和学习成果两种计量方式,但以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计量,更有利于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事实上学分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量化、记录和积累,而学习成果才真正在学分体系中起互认和转换的作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旨在认定学分,正式学习成果重在学分转换,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保证。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真伪鉴别和正式学习成果的透明度与学分价值对等是质量保证的难点。两者的共同基础或可行途径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于标准课程体系或资格框架的课程认证。课程认证应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王鑫 《成人教育》2019,(7):85-89
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学分银行的重要内容。作者主持了“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专项课题及本专业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的研制工作,并参与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起草过程中的部分工作,从而积累了一定经验,针对学分认证与转换细则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专业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的制定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