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于1801年发现的,他发现紫外线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能使氯化银分解.但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实验仪器能够进行演示验证,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借助一个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证实了紫外线化学作用强这一主要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行教科书 [1] 中只介绍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 ,而没有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缺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使他们难于理解和掌握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们设计了一种能够证明紫外线化学作用强的简单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简单 ,教学效果明显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图 14 0 W紫外灯管 1个 ,镇流器 1个 ,开关 1个 ,灯管脚 2个 ,木螺丝 8个 ,2 cm× 15cm×110 cm木板 3块 ,2 cm× 15cm× 15cm木板 2块 ,0 .3cm× 14cm× 110 cm玻璃板 1块 ,导线、小铁钉若干 .淀粉碘化钾试纸 ,冷水 .2 制作(1)用木板、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利用火花放电产生的紫外线进行实验,验证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化学作用、消毒灭菌作用。众所周知,紫外线是波长约为5nm-370nm的一种射线。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中都含有紫外线。利用气体放电、火花放电也可以产生较强紫外线。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有很强的荧光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红顺老师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分小棒的“想象实验”。在课上,要学生在脑子里想象: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余几根?100根、1000根呢?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余几根?200根、2000根呢?学生想象后,得出:10除以3余1,100除以3余1,1000除以3余1,20除以3余2,200除以3余2,2000除以3余2。再让学生用“想象实验”的结果,判断2134和4518被3除,余数是几?生1:2000除以3余2;100除以3余1;30除以3,没有余数;4除以3余1。教师随之板书…  相似文献   

5.
验证金属、人体、水是导体的实验湖北省长阳县资丘镇教育组(443500)高正绪在教《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证明金属、人体、水是导体。1材料11长20cm的铅丝、铝丝、铜丝、铁丝等金属导线若干段;12装有水的水槽一个;13...  相似文献   

6.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江苏海门包场中学(226151)姜逸忠,杨志昌1.胶头满管中吸入乙醇1ml;具支试管中加水1ml;将铜丝团置于200×20mm硬质玻璃管中,加热至铜丝表面氧化后,如图装置。2.不断快速捏、放乳胶头,向玻璃管中鼓入乙醇蒸汽。片刻后...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主要用于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包括智能化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的证书进行改版,并已于2001年9月1日开始与旧版证书相互调剂使用,同时规定旧版证书使用期限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2002年开始全部使用新版证书。新版证书的主要特征是:1、采用OSTA图案专用水印纸;2、在证书纸张中有一条安全线,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可见;3、证书纸张中的荧光纤维肉眼可见;4、印章使用荧光防伪油墨,在紫外线灯光照射下发红光;5、证书…  相似文献   

8.
苗苗 《良师》2003,(12)
“盈亏”问题应用题,如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若根据题中的“相差”关系,往往可以发现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例1把铅笔分给若干个学生,若每人分3支则余7支;若每人分5支则少9支。问铅笔有多少支?学生有多少人?解:因为每个学生多给铅笔5-3=2(支),铅笔总数相差7+9=16(支)。所以学生人数16÷2=8人,铅笔支数为3×8+7=31(支)或5×8-9=31(支)。规律一:有余加不足,除以每人分物之差,得人数。例2有练习本若干,分给许多学生,若每人分8本则差105本;若每人分5本则差…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较为有效的途径。1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依据课本实验规则,按部就班完成。如果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实验装置,创新实验方法,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蒸发》一课,蒸发吸热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材中给出的现象,多数学生难以很好地感受。于是可增设一个实验:每组学生准备2支温度计、2个棉球、1瓶酒精,先把2个干棉球包在温度计液泡上,观察温度计示数有无变化,然后…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值。课本已有几个演示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有些学生还是心存疑虑。因此,本人在上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证明大气的存在,比演示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实验器材。每组:砝码一盒(50g×10),蜡烛一支,10mL注射器一支,长约20cm细线一根。b.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系住注射器活塞的底部,将活塞推至注射器顶部,在细线上挂两个砝码,观察活塞是否向下运动?(运动)…  相似文献   

11.
红外线、紫外线分别是利用热作用和化学作用发现的,这些现象很难在课堂上演示。本探测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探测到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李耀平 《职教论坛》2002,(16):60-60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反映出课堂上能听明白,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又往往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基本概念没有讲深、讲透,学生对其没有深刻的理解。现用等差数列定义、幂函数的概念等讲授为例来说明。一、引导学生观察数列(1)1,4,7,10,……;(2)8,3,-2,-7,-12,……;可以发现在这两上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减去它前面一项,所得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标出这两个数列的对应点来:象一士兵站在起点犤(1)中的a1=1点,(2)中的a1=8犦迈着等长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下面三个是有关溶解热和溶液依数性实验,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进行实验时可以不断地提问学生有关这两方面知识.一.材料:仪器和药品1.仪器 150mL烧杯1只,800mL烧杯2只,400mL烧杯1只,水浴锅1只,带橡皮塞16×150mm试管2支,玻璃棒2根,带有0℃以下刻度的温度计1支,10mL与100mL量筒各1只.2.药品 CaCl230g,KI100g,NaCl35g,大冰块1块,碎冰150g.二.操作步骤1.第一个实验,将CaCl2加入将沸腾的水中.取150mL烧杯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学生家庭教育问卷(11—18岁)》和《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研究了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被测量的20个家庭教育因素中,有10个因素对初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具有显著而广泛的影响;(2)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和态度倾向亚结构中的一些特质上,对认知风格和情绪特征亚结构各特质的影响不明显。文章在讨论家庭教育结构在学生性格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就目前如何优化家庭教育结构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实验目的教科书对本节实验目的的表述是〔目的〕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这种表述方式简单明确,概括性强,教师要做好这个实验,则必须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目的。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和“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确定如下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知道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条件。(特征:①水中有大量汽泡上升;②水面剧烈波动;③吸热恒温等。条件:持续吸热。)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沸腾跟蒸发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沸点是液体的特性之一。3.初步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催化剂的演示实验,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普遍是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进行演示的。例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是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能很快放出氧气。这两个实验都表现出了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很难看到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用重铬酸钾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变化过程能比较直观地表现出来。一、实验内容1.仪器和药品试管(15×150),重铬酸钾(AR),过氧化氢(AR),天平2.实验操作(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蒸馏水,1ml10%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17.
臭氧是 大气中的微 量元素,是 一种具有微 腥臭、浅蓝 色的气体, 主要密集在 离地面 20—25公 里的平流层 内,科学家 称之为臭氧 层。 臭氧层 好比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了太阳的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灵万物。 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2%,皮肤癌就会增加 7%,白内障增加0.6%。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的有几十万人,患白内障的病人更多。紫外线辐射还能破坏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最终降低农业产量。据试验,如臭氧减少25%,大豆将减产20-25%。紫外线辐射还会杀死水中的单细…  相似文献   

18.
趣味实验氢气喷泉武汉市洪山中学田芳芝430070一。实验用品:25()m1无色广口瓶2个、250ml无色,1。fJ4RI个、25()ml园底烧瓶1个、玻璃弯导管3支、尖咀导管(约4()cm支、双孔胶塞2个、单孔胶塞1个、乳胶管2()cm、锌粒、稀盐酸...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8—89页例1~例4。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逐步发现并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重点难点:运用“破十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教具学具:皮球盒1个,皮球13个,小棒20根,实物投影仪,实物图片10个,操作盘1个。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实物投影出示以下复习题)2.口答:(1)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18里面有1个()和8个()。(3)由1个…  相似文献   

20.
崔秀梅 《物理教师》2000,21(2):12-14
教学内容:人教社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一、二节. 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2)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 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自学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媒体: 教师用:自制温度计模型1个,演示温度计原理装置3个,烧杯3个,碎冰少许,热水少许,各种温度计各1支,体温计1支. 学生用:每组烧杯3个,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各1支,冷热水各少许. 教学过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