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换范围的国际性扩大,必然要求国际性的社会交换秩序,进而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又必然推动解决矛盾的责任主体的"一体化",即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体化"的发展。成立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组织保障,承担着规范国际交换秩序的政治职责,实质就是国际一体化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就是国际一体化的政治实体。联合国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成立"联合国政府"。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国际安全等问题,实质都是交换秩序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政府性职能的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努力中,"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实质就是要发挥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强联合国建设",必然是加强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同国家整体一样,作为组成国家的个体,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与社会发生着经济交换关系。但国家与国家公职人员有着本质的区别,两种交换关系应呈现出不同的交换结构。如果这两种交换结构错位,就会导致国家公职人员的交换活动失序,并由此产生腐败现象。反腐倡廉必须采取措施对国家公职人员与社会的交换关系加以规范,建立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交换秩序。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原理上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化学揭示质量交换规律,物理学揭示能量交换规律,各专门科学皆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而揭示专门物质形式的质量、能量交换规律,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的交换本质。从科学应用上讲,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交换规律,意义就是为了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选择中的生存和进化,真实地反映着物质的交换规律和物性选择的法则,反映着大自然的交换运动本质。从科学发展支持人类进化的历史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真正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科技应用中的任何负面效应,都是一定可以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解决的,"科学悲观主义"缺乏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三、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科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认为人类历史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那么,是什么推动着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呢?历史科学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还有其他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构成一个强大的合力系统,人类历史就是在这个强大的合力系统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力的提高开始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必然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同它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就要改变旧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新陈代谢"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生物共同的生存特征。共同生存特征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生物学立场看,人类本质不是定义而是定位的问题。其一,所有生物都是在交换中诞生、生存和进化的,生物的本质皆交换。其二,生物在交换中的诞生、生存和进化,反映交换中蕴含着生机,这就是选择。选择能力反映交换能力,决定一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进化位置,交换的生机在选择。其三,植物是被动的选择,微生物是半被动的选择,动物是能动的选择,能动即智慧。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智慧,只能进行直观的"量选择";而人类还具有更高的"数量思维"智慧,人类因而创建了数学,数学即创造性的选择之学,支持着人类的超本能、创造性的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高智慧、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是人类交换本质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理结合"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合与素质结合,是高等教育提出的理想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却难以为之,其根源在于哲学观念滞后。交换哲学观为"文理结合"提供了逻辑上的解决途径。自然科学作为选择能力,社会科学作为交换秩序,必然有机地统一于人们的交换实践,但是分科制客观形成了文理结合的技术壁垒。哲学应该总结各学科的基本原理,打通各学科间的概念对立,统一概念,破除语言上的技术壁垒。在学术体系的整体结构中,哲学处于观念层次地位,文理处于主体层次地位,数学处于基础层次地位。当哲学向下躬亲,总结文理、拥抱数学的时候,才能做到学术体系的义理圆通,"文理结合"才是无碍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理论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的学者、同志,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有关经典论著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所作的发挥性的解说或论述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地位的表述,却往往是不科学的。长期以来,我国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材甚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辞书,几乎一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理想最完善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最终归宿。以下摘举数例:“社会主义一旦建立以后,必然还要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之下,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终向着人类最高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①  相似文献   

9.
人类需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分工交换关系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分工交换关系产生商品拜物教,引发商业伦理缺失现象;同时,分工与交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是朝着分工不断扩大、不断深化方向发展的。从市场主体追求“分工促进增长”的利益诉求出发,必然催生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是分工交换体系发展的内生需求,这种内生性需求,又进一步推动商业伦理内生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现阶段,商业伦理的内生成长机制还处在严重缺失状态,这是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李仁君 《天中学刊》2002,17(3):30-34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分工与交换的经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分工与交换起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分工,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使得分工与交换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又将人类的分工与交换推向了新的阶段。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由古代思想家到当代学者对分工与交换提出了种种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交换中分享比较利益是分工与交换产生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方式也是物质生产方 式与精神方式的有机统一。同理,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对社会物 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概括。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 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3.
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会有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市场营销 指企业围绕着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展开的总体活动,其核心就是交换。交换指各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换商品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繁荣,法律越来越倾向于保护财产的流转秩序。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确立起来的。然而,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要求和体现,它作为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规则,必然是调整人类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必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笔者力图深挖这些基本价值,并就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怎样展现这些价值做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类社会中,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来不是生产力自然发展的历史。这是因为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是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  相似文献   

16.
象征交换源起于巴塔耶的花费观念和莫斯的礼物交换。它是一种交换活动,一种社会关系,是交换双方给与和接受、获得和回报的关系。它既是交流又是对抗,它是向资本主义的挑战,力图向象征社会的回归,这是对人类交往的一种倡导。  相似文献   

17.
归纳与演绎的往复循环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进程。根据科学原理可以归纳出交换自然观,从而对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演绎,做出假说。假说一:质能关系即交换关系。根据"引力质量"定义,物体运动就是对地球引力一定程度的摆脱,必然要表现为质量的减小和能量的增大,并且运动的速度越快,即对引力的摆脱越多,质量就越减小而能量就越增大,其质量与速度成反比,能量与速度成正比,表现为质量与能量的交换,据此,就可以推导出质能交换式,即E=F+(1-1/v)m0.v,从而将基础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假说二:宇宙形成于交换。对宇宙形成的"大爆炸"说,完全可以理解为大交换原理,因为爆炸不可能是单一物质的运动,应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相互交换作用,其初始的瞬间表现为"大爆炸"的形式而已。假说三:火星上没有生命。根据交换原理和地球经验,液态的水既是生命体必需的物质,也是交换出生命物质必需的介质,而火星距太阳较地球远,其表温较低,即使上面有水,也只能以固态存在,处于非交换的封闭状态,根本不可能交换出生命物质来。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交换与现代社会学定义的交换范畴,有根本的区别。本文从交换物的特定性质(广义的商品)、交换当事人的社会角色(经济人)、交换过程的支配因素(契约关系)和交换的原则(建立在经济计算基础上的等价有偿)四个方面揭示了经济交换区别于社会交换的基本规定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经济学者所区分的市场交换与非市场交换,并指出,应重视现实市场交换的“复杂交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交换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系建之于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即理性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和享乐主义假设。这些人性假设不仅决定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取向、理论观,点和发展,同时还制约了其具体的研究手段、阐释原则和操作命题。社会交换理论中有关人性的这些假设含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或科学成分。正因为如此,建之于其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理论才能够是基本正确和科学的。但是,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显然过分强调并局限于人类的这些本性特点。深入地分析与批判这些观点并吸收其合理成分,才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应持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20.
科学揭示高校社会捐赠交换的本质,是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良性生态机制形成与运行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的本质是满足高校和捐赠主体的不同需要.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是高校与捐赠主体遵循自愿、自主和非对等性原则的互利互惠的社会交换行为,是在社会环境制约下的理性自觉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在捐赠主体间关系、捐赠功能、捐赠原则等方面表现出社会交换特征.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本质及其特征,为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良性生态机制形成与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