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较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可以看出子部类目中的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逐渐消亡,又增加了艺术、谱录、类书、释家四个类别,子部著作的内容也出现一些变动.子部类目的增减与子部内容的调整,不只是数目的变化,其实还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变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循与革新并进、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隋书·经籍志》(下文简称《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但并不成熟。就其"子部"而言,子部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缺陷。此外它还存在图书数量统计的失误、类目分配不合理、归类混乱、违背既定著录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经史文化谱系中,子部小说因其“小”而被主流文化所轻视,处于“子书之流”的文化边缘性地位,这反而让子部小说获得潜在的虚构空间。但子部小说本身比附经史的价值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说的虚构能力,使之无法与现代小说相衔接。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概念由指称子部之下的某类文言作品,进而转型涵括了文言、白话两种形态的小说文本。从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小说”与集部中的诗、文、赋等形成了同构、毗邻的关系,由“学说派别”转型成为文学文体。从“小说”与子部的关联来看,“小说”从子部中剥离出来,它与子部由从属的关系转变为平行的关系。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为近现代学术体系下小说统序的形成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明以前,关于中国笔记小说的归属问题,主要存在子部说和史部说的分歧.子部说强调“以议论为宗”,忽视叙事;史部说强调“以叙事为宗”,但将所有杂史都纳入笔记小说范畴,不免庞杂.纪昀一方面注重叙事,另一方面仍将笔记小说归入子部,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将"家史"别传"等杂史以及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清理出“小说”队伍;适度承认"小说"的虚构权力;"小说"应承担指导生活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7.
"儒道互补"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之一大特点,故历代史志目录在子部后均著录道家著作。然自《明史·艺文志》始,道家学术地位骤降。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与当时的编纂者推崇经世致用之学、明清学风由虚妄转为质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选入作品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这些作品成为后世研究唐前小说的重要资料,由于大量典籍亡佚,对于所列作品我们往往只能管中窥豹。本文参考《中国小说史略》《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通》、《四库全书总目》、《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等文献资料,试对《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所列作品做简单列举考证。  相似文献   

9.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学史上,伍子胥的形象定位经历了先秦著作的智谋忠直—《史记》的烈丈夫—《越绝书》的知恩图报—《吴越春秋》的神化英雄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如何由史传发展为小说的。  相似文献   

11.
论子部小说     
在诗歌极盛的古代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更有甚者,真正的小说被剥夺了称作小说的权利,而大量不是小说的却给戴上了小说的桂冠。建国以来,虽然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内的古典小说的说法比较流行,可也有人主张古代短篇小说,一是笔记小说,一是话本小说。翻开较有权威性的袁行霈、侯忠义所编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一书,收录的却无一不是见之于历代官修、私撰目录的子部小说。笔者以为,研究古典小说亦须搞点“正名”工作。文言小说和子部小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迥异于西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漫谈鬼趣诗     
芮宏明 《学语文》2007,(3):36-36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多依托神鬼故事来寓言,久而久之便演变出所谓“鬼文学”,像无名氏《鬼董》、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沈起凤《谐铎》等,都是这方面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模仿鬼的口吻作的诗,我们不妨称之为“鬼趣诗”。  相似文献   

15.
许结 《天中学刊》2013,28(3):78-87
中国古代文体经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文体批评理论体系。近现代的文化变革对旧体文学的扬弃与文化复归对旧体文学的保持,显现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断裂与承续。中国古代文体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应该以贯通古今的文学史的视野看待中国传统文体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述斌,李晓娟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从"愚公精神"与"硬汉精神"管窥中西文化之异同》一文中指出,《愚公移山》是有关"山"的文学,中国多山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丰厚的"山"文化基础,而古代中国具备鲜明的内陆农业文化特征,追求安稳的生活且思想保守,追求实用性和集体力量,具有乐观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7.
"也罢"是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一个新的句末语气词。对于"也罢"这一句末语气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还鲜有人论及,这篇文章将结合《歧路灯》一书中"也罢"的使用情况,试分析"也罢"这一句末语气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孔雀东南飞》具有明显的"女强男弱"特征。在简要阐述"女强男弱"定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女强男弱"现象以及产生原因。最后,指出了《孔雀东南飞》对后世"女强男弱"类爱情文学特别是婚恋题材戏剧作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