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着思想史挤压文学史的现象,不论是"进化论"、"阶级论"还是"现代性"等著史理念都更多地关注了文学艺术形态的外在,忽略了从语词、修辞及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等层面关注作家作品,漠视了以人文为视角评判作品史学价值的高低的诉求,导致不同的文学形态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带上了思想史的编写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鉴于此点,应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的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近代文化中"历史主义"的崇尚,使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和史纂实践在二十世纪初叶便完成了现代转型,并初步获得了现代性品格。同样是对"历史主义"的过分倚重,又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便深陷一种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失却了其独立性品格。百年文学史观念的演化经历了进化论文学史观、实用主义文学史观、唯物论文学史观这样三个阶段。其中均贯穿着"历史主义"这样一条主线。目前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讲,是"历史主义"的危机。文学史研究的出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历史主义"的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之外,构建一个以"经典主义"文学史观为主导、以文学自身进化观念为核心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6.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开始"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以来,文学史著潮涌般出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繁多。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来说,不仅出版了多种文学史教材,而且还出现了各种文体的文学史著,不仅出版了许多地区的文学史,而且涌现出思潮史、论争史、流派史、批评史、作家心理史、文学观念史等专史。尽管文学史著门类众多,但是仍然没有覆盖这个时段的整个文学,新近出版的张卫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相似文献   

8.
目前流行的"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对中国文学的解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本文指陈前述的文学史观缺点所在,从必要性、可行性角度,力举研究"民国文学史",以弥补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国文学史"被放逐,从而造成大中国文学史谱系断裂的历史性遗憾。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学指导》2010,(3):F0002-F000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00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瞿秋自在撰写《俄罗斯文学史》时,从现实主义批评观念出发,勾勒出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思路。因此,对瞿秋白研究文学史成果的考辨,不仅能够凸现瞿秋自在外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地位,而且还能够追溯一种文学史撰写方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学、文化思潮特别是自传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个体解放、自我表现的欲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自传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尤其在1930年代前后达到高潮。此期自传的面貌和品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代表着中国自传的渐趋成熟,也体现了现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鲜明特征与时代的变迁。现代自传的这一勃兴,构成了中国自传史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与艰难性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对"现代中国"这一概念在国家建设和文学想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之外,试图从语言关系的层面对疏漏的海外华文文学、翻译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容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严家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知春集》、《求实集》到《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再到主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清晰地标划出他学术研究和治学思路不断走向深广的轨迹。他数十年来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观照问题的全局性、对艺术和思想问题把握的敏锐性、治学态度的严谨性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人的《中国文学史》是国人自著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创新之著,其全新的文学观,创新的文学史观,启新的方法论,对后世的文学史撰写、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文学史教学实际,也应该处理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所以其编写应该坚持一项基本的原则:文学史编写要注意"文学" "史",即注意四要素构架的"文学"、注意多层级的文学"史"、注意差异性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