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异性相比,三者对历史中"变"与"常"的论述,对于"圣人"史观的认可,对历史循环论的恪守,又使得他们历史哲学思想中出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奠基了近代之前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及历史认识方法论系统。不过,理论建构稍显粗糙,对形而上问题关注不够,多思辨,少分析与批判等问题,也成为了其理论学说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子和荀子,成为孔子之后一人。与此同时,康有为拉近董仲舒与孔子亲授弟子之间的关系,断言董仲舒的思想源于孔子亲授弟子。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目的是提升董仲舒在孔子后学中的地位,借助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自己的孔学观。  相似文献   

3.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4.
声称"‘六经’皆孔子之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康有为具有儒家情结,这使他对孔子后学的推崇与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一样以儒家为主体,也注定了对孟子、荀子的关注和推崇。尽管如此,康有为对待孟子与荀子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孟子,始终如一地推崇;对待荀子,则经历了由早期的推崇到后来的贬损的过程。康有为对待孟、荀的态度变化直观再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里,孟、荀的命运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6.
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之浅析张景芝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中,除孔子外,当数孟子、荀子二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比较有影响。虽然二者的教育思想都渊源于孔子,但由于生存的年代以及对人性论透视的角度、层次的不同,便导致了他们对教育作用论述的异同。孟子...  相似文献   

7.
孟子和荀子是继孔子之后物望所归的诗学大师,他们对《诗经》作出了独到而精辟的品评论断,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和命题。孟子、荀子诗说与孔*子诗论各擅胜场,共同构成先秦时代《诗经》批评文化的鼎足局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反求诸己,是贯穿《孟子》一书的主要哲学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概括与准确的表述之一。理解与把握这种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个人修养,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的反求诸己,直接源自孔子。反求诸己"心",是孟子反求诸己的理论基础。如何对待"横逆",是孟子于反求诸己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他们的富民思想,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1.
"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礼记.经解》之后,被作为儒家典型的文艺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延伸和发展,到了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周易》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论述,认为三位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人的能动性、“中庸”伦理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承接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周易》与三位先秦儒家在哲学方面的源流关系及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孟子先祖孟孙氏家族与孔子渊源深厚,而孟子本人又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故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尊之为"圣人",一再表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的心迹。由于孟子的行迹、际遇、学行志趣多与孔子相近,因此,自汉儒开始,便以孔、孟并称,视孟子为孔子衣钵的传人,孟子的"亚圣"地位也逐渐获得了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考察对象,初步探讨三大家人格建构的若干特点:主张人格平等,尊重人格独立;突出人格价值,弘扬主体精神。并对儒家的人格建构作出简明扼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性问题上,儒、墨、道、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了各自完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墨家"素丝说"、道家老庄的人性顺应自然说和法家的人性好利说,虽各有千秋,但还是为其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先秦时期盛极一时的以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争鸣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非评判标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誉为"春秋大义",对于今天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家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