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身心、高雅情趣、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是海桐小学全体师生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目标,以“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为抓手,实现学校文化与课程的携手共进,在课程中融入学校文化的要素、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质,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学校课程最基本的元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一定的知识、技能构成的教学内容,它的物质形式即教材;另一个是为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所展开的相应的计划化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中小学校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把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作为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去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一、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反映了素质  相似文献   

3.
何谓课程?靳玉乐先生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转引自宁本涛老师的《教育学原理·现代课程论》讲稿,以下简称“讲稿”)具体而言,这里的课程主要指的是教材与承担课程开展任务的教师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完整的人,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立体的。清华附小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健康、阳光、乐学”。在探索实现育人目标途径的过程中,清华附小以“课程”作为核心载体,打破原有分科课程间的壁垒,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整合,结构化、弹性化的管理整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并据此优化校园环境、调整学校管理结构及人事制度,进而形成了以“1+X课程”为核心的育人体系。今天,“1+X课程”促使清华附小形成“课程导向”办学特色,成为首都教育的品牌。  相似文献   

5.
特色盘点     
晋元高中:“走班制”教学和“套餐式”课程1998年,晋元高级中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化为“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套餐式的组合课程为学校教育理念实施的载体,以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为基本实施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教育模式。记者点评:晋元高中的“走班制”探索在全国不算最早,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走班制”教学,在于承认学生的差异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套餐式”课程则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个性化课程。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障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学校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学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 ,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综合课程——打破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 ,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 ;活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除上述三种课程类型外 ,还有一种课程类型 ,就是潜在课程(以下简称潜课程 )。一、潜课程的内涵潜课程也叫隐性课程 ,是相对于学科课程等显性课程而言的。学科课程、综合…  相似文献   

7.
苏小平 《考试周刊》2012,(87):125-12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成为每个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适应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要的“差异化教学”。本文针对三类高中学生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的不同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差异教学”,真正实现共性与差异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为此我校进行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一、学校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应充分尊重学校教育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活动课     
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计划所规定的一门新型课程,其属性特征很明显:首先是法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课程计划”是各学科教学安排的依据。它所规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具备“法”的约束力,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其次是课程属性。课程,即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就本质而言,一般包括三种课程成分,即一定的有人目标、基本的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这三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一定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成为学校育人规划,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成为学生认…  相似文献   

10.
一、课程观的转变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教育教学改革是难于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传统的课程观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它把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11.
徐利霞 《家长》2023,(11):77-79
<正>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什么样的课程滋养什么样的生命。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课程各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各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建设是指在整合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在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郑州中学“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构建囊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一、三级立体课程体系概述郑州中学创建的三级立体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实际上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由此,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课程改革无疑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一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学校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制约的。要把握未来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动向,就必须把它置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下来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  相似文献   

13.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工程,是直接影响和培育学生的基本要素。根据我校的历史和现状我们把办高质量高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推行高中课程改革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学校教育“三主体”学校教育包括三个主体:学生、教师和课程。教师是施教者,是社会和成人世界的代言人,他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而把学生塑造成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未成年人,没有融入成年人的世界,有学生群体特有的文化和特征,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接受教育就是要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成人世界的期望和一定社会的理想。课程就是处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者”,是教师和学生发生关系的主要媒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一味奉献的“蜡烛”,而是照亮别…  相似文献   

15.
黄艳芬 《天津教育》2005,(11):25-27
多年来,我们上海道小学坚持在课程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之路,逐渐形成和显示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抓住了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凭借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凭借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并且,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期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收获,成为我们今天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改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举措,既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其中校本课程更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开辟了崭新天地。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潜在课程”是美国杰克森(P·W·Jackson)1966年提出来的。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极大重视。在国际课程研究文献中.“潜在课程”一词已经是公认的教育术语。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教师在潜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是象正规课程那样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按预先编制的课表实施,而是通过教师的人格、情感、意志、兴趣、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等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本文就教师…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活动的双重结构,是指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指培养学生的目标结构,即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二是指教育工作管理目标结构,即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办出特色。前者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后者是教育工作目标。工作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培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的目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地认识了素质教育活动的双重结构,把培养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学生是主体,领导是关键,课程是基础,经费、物资是条件的整体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电大课程的建设应在“远”字上下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大课程的建设应在“远”字上下功夫□潘美意一、远距离教育需要有远距离的课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的目标追随学校办学理念,与其保持一致性是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位的重要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在学校教育目标的完整实现中体现应有价值。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必然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职业体能和职业道德的获得等方面综合考虑,兼而顾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