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定风波》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主人公因心上人远去而音信全无,心灰意懒,寂寞愁苦的哀伤心情。下片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后悔当初未能把心上人留住,希望着想象着在鸡窗、蛮笺、象管、吟课的静谧温馨的氛围中过着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体现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词作语言浅俗,明白如叙家常,表现了柳永俚语俗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  相似文献   

3.
朱诵玉 《学语文》2008,(1):37-37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相似文献   

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相似文献   

5.
6.
唐诗宋词是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它往往有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是诗人独特情感的表达。鉴赏诗词通常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步骤,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节课就沿着这样的思路,带学生走进东坡词。  相似文献   

7.
祝宇 《现代语文》2010,(7):109-11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辨词句、只贴标签式的解读。这就可能陷入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机械分析主义的泥淖,是语文学习的人忌。  相似文献   

8.
赵亦化 《现代语文》2010,(5):123-123
苏轼的词《定风波》,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字句通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学中,有的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将它视为"小儿科",常轻而易举拿下,  相似文献   

9.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历来备受推崇,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它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度。然而,笔者仔细品读后,发现其中其实不无消极成分,洒脱之意未见多少。  相似文献   

10.
凌琳 《文教资料》2014,(13):45-46
《定风波》一文字面意思并不晦涩,然而如何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了解苏轼不同于世人的旷达与洒脱,洞察东坡的人生智慧,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课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文中的两个“矛盾”作为突破口,构建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素有“言志”的传统,而词就其起源来说,只是在歌筵酒席间交给歌伎酒女去传唱的曲子,很少“言志”的,从苏轼起,则一洗脂粉之气,抒写了自己的襟怀志意。他的这首《定风波》词,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物,他们以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苏轼无疑是其中一位。文学上的极高造诣、艺术上的杰出才能和人格精神的洒脱磊落,使其倍受关注和喜爱。他是一本厚厚的书,用心翻阅便可从不同角度悟出七色斑斓的人生兴味。本文拟就通过他的《定风波》来解读他“清雅”的道家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辛园秋 《广西教育》2022,(11):65-67+109
本文从中职语文诗歌鉴赏入手,以苏轼《定风波》教学为例,通过激情导入、知人论世、“读”书练技、“析”意感悟、“赏”析体会、“探”究人生、总结布置、教学评价8个教学环节,阐述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歌,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即人生价值与意义展现的一生,他的诗词之中,无不暗藏着生命教育的真谛.本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16.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名篇,历来为世人称道。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定风波》,字词无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学中,老师有意尢意地将之视为小儿科,常轻而易举拿下。表现特点就足,给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贴标签,或集中放大,因为这和作者“豪放”的头衔相称,易让学生接受,而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故作旷达之情,这深层的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易石秋 《教师》2014,(13):58-58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史上,再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文豪,他璀璨夺目的光亮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星空。他既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连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也是他的门下,并且终生执弟子礼;又是豪放派词的伟大开创者与最高典范;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代表作家,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