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延安精神孵化出来的革命时代的先进文化,具有统战文化的鲜明特质,它集中地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要求,是特殊时代的先进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延安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延安文化的建设,就是加强统战文化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系统思想的基础奠定时期,延安的"文化革命"象征意义非同一般。总体说来,毛泽东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具备五点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出发,建构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建设文化领导权理论;以《讲话》为文化思想纲领,形成奠定国家秩序的文本;通过知识分子改造,实现知识分子的有机化;以积极争取和批评教育为手段,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同意"。  相似文献   

3.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也提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提出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期。因此,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升温,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王海军所著的《真理的追求--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作主体的角度,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开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思想,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任务;政治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前提保障;文化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精神动力;人的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源起归宿。在这一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有: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特色是允许资本主义长期适当发展等等。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保育土壤、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全边区人民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事业。在具体实施中,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正反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王稼祥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探索与贡献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自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始终是一支影响我们民族盛衰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洋务工业化尝试、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他们呐喊、呼唤着中国的现代化,并在实践中起着先导和先锋的作用。从现代视角说,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中,知识分子始终影响和规范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状态。我们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到革命队伍中来,认为中国革命不能没有知识分子,中国的建设也不能没有知识…  相似文献   

10.
黄辉明 《文教资料》2010,(35):113-116
在中国百年宪政进程中,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先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他否定了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宪政模式,提出了独创性的"权能分治"宪政学说及其实现形式的"五权宪法"思想。孙中山宪政思想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宪政理论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反思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的宪政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之间相互联系、依存和渗透,始终是精神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何解决弘扬延安精神过程中的模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办法之一是: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渗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把握与时俱进的力度,坚持常年累积的韧度,才能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永远传承。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革命型现代化模式;这是有效解决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前提、建立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权威、化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最佳实现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革命方式驱动社会现代化的革命型现代化模式不断暴露其局限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与桎梏,并最终为新的现代化模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洋务运动标志着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那么,清末“新政”则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它把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中国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进程推向深入,同时在政治近代化方面又取得历史性突破,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晚清统治者政治上的保守却使其随晚清政权的倒台遽然终止,晚清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因之夭亡。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现代化是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中期开始的,但两国的现代化速度、进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为确立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日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中国特有的大国国情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会像日本那样快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版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新质,这些新质是出版近代化的内容,本文从机器文明的技术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的转型,新出版观念的介入,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近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中国出版近代化的指向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容易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反过来,政治的不稳定又使现代化进程发生中断。政治稳定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推动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政治可持续稳定是在政治稳定中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维护政治稳定,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政治可持续稳定必须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三个自信”内涵之一是懂理论,懂实际。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对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不是三个相互独立、割裂的过程,而是一个过程的三个属性或三个规定性,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的空间规定性、时间规定性和主体规定性。此三个规定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由此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社团与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和历史叙述的重要参与者,繁复而生动地呈现着现代中国革命和文学的历史面影.延安文人社团及刊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期刊既是延安文人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的传播载体,又是延安文人话语交融、思想汇聚甚至碰撞的媒介空间.同时,在革命战争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大量的延安文学期刊不仅鲜明地标示着延安文人的美学姿态和风范,而且最终汇流到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和它的传播主体一道成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延安文学期刊回归"历史现场"进行考察,展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延安文人的创作与生活、思想与交流,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经验借鉴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格局中展开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实践。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特色,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