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地理课堂活动中存在着“活动无协作、协作无构建、构建低水平”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基于协同知识构建模型建立地理深度学习模式,并以“植被”为例,设计深度学习教学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结合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核心素养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文章在明确了研学路线的基础上,从“明确各研学点的探究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链”“确立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对如何基于研学实践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信息技术被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一直是地理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并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依托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三维可视化、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插值、地图渲染与图像分类等方法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同时通过学生研究性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予以实施,可以丰富和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模拟实验和制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4.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双减”背景下,课程从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初中地理“彩色”实践作业作为“桥梁”,能将学科知识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文章从初中地理“彩色”实践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原则、过程、案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优化“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优化“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优化“问题设计”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以及优化“问题设计”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在高效地理课堂中进行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旨在突出地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抓手,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全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夏虹 《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63-164
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亲自探索、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能有效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是课堂教学促成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城市的辐射功能——以北京市为例》探讨问题式教学驱动下的地理深度学习的一般方法如下:确定核心问题,深度学习任务具体化;设计问题链,深度学习过程阶梯化;开展多元评价,深度学习效果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弊病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趋同化、浅表化、模板化,缺乏探究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缺乏在问题链条中挖掘思维深度,学生容易产生"课堂疲劳"。文章结合以"构建区域地理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广东省中山市第三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竞赛,通过对不同教师决赛"同课异构"的横向对比,以及同一教师由复赛到决赛"异课同构"的纵向分析,探究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认知理论和学科核心素养阐明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离不开区域认知,然后以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的学法指导课《东南亚地区》为例,谈课堂中立足学情,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有鲜明的学科逻辑的问题链,用区域认知素养的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区域地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认知理论和学科核心素养阐明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离不开区域认知,然后以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的学法指导课《东南亚地区》为例,谈课堂中立足学情,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有鲜明的学科逻辑的问题链,用区域认知素养的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区域地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夏珍华 《学苑教育》2023,(17):92-93+96
驱动性问题是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整本书阅读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文体特质提炼核心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条,训练高阶思维聚焦“元认知”,在生活实践中实现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从而确保学生的阅读从“碎片”到“整体”,从“浅层”到“深度”,使名著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大单元教学强调从宏观角度设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和撬动初中地理课堂转型的支点。文章以“认识区域”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包括六个步骤:空间尺度思想下的主题设计;大单元主题下的统率性主线设计;基于主线创设真实情境;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制订多元评价量规;构建单元整体思路及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课堂进行深度学习。地理课堂深度学习,即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实现学生高效学习为目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通过设问,采用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劣构式问题等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逆向教学设计基于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可以实现学科大概念与基本问题的转换,使学科教学指向素养培育。其“目标导向,评价先行”的设计理念,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的共生学习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目标、评价、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先构建大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框架,将目标从导教性转为导学性,从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两方面对学习目标作详细划分;然后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制订表现性评价量表;最后以问题链落实大概念的表达,以学习情境作为问题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包括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进博会参展国家之法国”为载体,构建区域地理“国家”的复习课教学策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和设计问题链,让学生找出自然各要素的特征并厘清要素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建构出国家的知识体系。国家思维框架的构建,不仅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一般范式,提高了复习课的实效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地理实践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经;结构化思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结构化思维的概念、构建过程以及地理实践活动对结构化思维的促进作用,并以“土壤”一课为例,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开展细节化实践操作、预设开放式探究活动、设计阶梯式实践问题、重构结构化思维认知图式等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地理结构化思维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借鉴“基于现象的学习”的理念,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从“一标多本”与学科认知的视角,确定串联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滋育学科素养、渗透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创设以地理现象为中心的问题情境,设计“现象识别、现象描述、现象分布、现象成因分析、现象联系”的问题链,驱动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学习活动,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城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市为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案例,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问题式教学的一般路径:明确核心问题,制订教学目标;围绕真实情境,设置进阶问题链;多元评价结合,诊断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局限性,提出问题链设计与教学能够有效弥补其设计的局限性,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现深度学习,并以“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为例,探讨了深度学习视域下地理问题链的优化设计路径,提出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链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继兵 《亚太教育》2023,(7):185-188
在核心素养育人理念持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学持续关注的话题。以此为背景,以深度学习为贯彻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革新初中地理教学形式的主要思路,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实例,提出了梳理单元教学主线、建构单元知识结构、优化单元目标设计、注重单元活动组织的指向学生深度地理学习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应该“生活化”,无疑,地理学习的“生活化”应立足于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破除狭隘书本的观念,建立开放式的地理学习方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地理学科紧密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知识、事件,和谐地融人课堂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思索、探究、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方面的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