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3.
王欣欣 《海外英语》2015,(9):135-137
从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出发,对陕北民歌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的翻译进行研究,通过人称、地名和特定动词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民歌翻译的策略。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准确理解方言特色词汇,以期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从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出发,对陕北民歌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的翻译进行研究,通过人称、地名和特定动词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民歌翻译的策略。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准确理解方言特色词汇,以期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语言质朴、旋律独特,字里行间描绘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人生理念和人文情怀。同时,陕北民歌也是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音乐魅力,吸引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陕北民歌走出国门,唱响世界,对其的翻译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几篇陕北民歌翻译习作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改正,并为日后陕北民歌的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国民歌的特点,并提出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应用于中国民歌的翻译,从风格对等、韵律对等、文化对等等方面对民歌的翻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姚晓鸣 《红领巾》2005,(6):126-127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的翻译原则和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使译出语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本土化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民歌翻译是指立足于翻译的目的性,在广西民歌的译介过程中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通过对广西民歌翻译目的性的达成,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该文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主要案例,通过探讨国际民歌节的积极影响及对目的的背离之处,以及广西民歌翻译的归宿,总结出广西民歌翻译的策略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民歌翻译是指立足于翻译的目的性,在广西民歌的译介过程中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通过对广西民歌翻译目的性的达成,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该文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主要案例,通过探讨国际民歌节的积极影响及对目的的背离之处,以及广西民歌翻译的归宿,总结出广西民歌翻译的策略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具有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的钢琴曲虽仅有40多首,但不乏大家优秀之作。从壮族民歌元素的使用创作上可分成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三种类型,从这些钢琴曲作品中可感受到壮族民歌元素的文化内涵、中西合璧的创作特色、情景交融的民俗音诗。它们既展示壮族民歌风格神韵,又体现出钢琴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结合英语电影语言的特征,对比分析了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和省略。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翻译英语电影字幕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电影语言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关联、语境关联以及目标语接受者关联,采取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帮助目标语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积极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民歌的传承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作为一个从事民歌传承工作的专业工作者,黄榆婷思考并正实践着以儿童合唱团为载体,用这种形式为民歌的传承发展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李楠 《考试周刊》2011,(37):25-27
翻译实践中关联理论对其有着颇多影响,而译文的连贯性有时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以得其语篇隐含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选取几部美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本是否实现了理论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具有语篇连贯性。随后即指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对于译文呈现语篇连贯性的利弊。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将20世纪以来的壮族民歌研究分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研究和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研究两个时期.通过对这一研究历程的回顾.指出了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缺失,阐明了歌者观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构拟了歌者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将20世纪以来的壮族民歌研究分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研究和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研究两个时期。通过对这一研究历程的回顾,指出了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缺失,阐明了歌者观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构拟了歌者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公示语的读者是对其不需要任何职业或专业训练就能理解的普通人。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示语译文要求言简意赅,其阅读又具有临时性的特性。因此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译者能否抓住公示语原文的最佳关联和目标受众的认知心理,使得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试图从译者的层面探讨译者实现与读者的最佳关联的翻译过程,并指出关联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进行了推理,该理论认为发言人要提供最佳关联的信息,使听者可以用最小的处理努力来理解发言人的含义,产生恰当的语境效果。文章运用关联理论首先对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的解释力做了具体分析,然后以真实的商务信函为语料,从关联翻译观分析了模糊语在现代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汉译,并对写信人如何使用模糊语言明示话语信息进行了探讨,以实现模糊语翻译的最佳关联,达到准确表达交际的意图,最终实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涉及大脑机制的语言交际形式。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对外宣传应该注重传播效果,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最大关联,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对汉语报刊新闻的英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并以最佳关联性为指导对国内几家知名报刊中的汉语新闻标题英译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民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从民歌中我们 可以看得出民族历史的文化在不断变迁和发展。我国疆域宽 广’语言种类多’由此形成了较多的语言方言区。本文以浙江 省民歌演唱语言的差异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浙江民歌演 唱语言特点’从语咅、内容和演唱技法等方面出发;其次’对浙 江民歌演唱语言差异性表现进行分析’表现为方言差异性较 大、独特的演唱特色和方法、民歌语言内容差异性以及修辞手 法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