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张琳悦 《新闻世界》2012,(11):80-81
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有着与传统物理空间不同的特性及其运行机制。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有了新的特性、含义和对象。本文对赛博赛博空间的特点与赛博文化消费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虚拟现实化,显示虚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3.
小词典     
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 ( W.Gibson)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叶首先使用的。他在一本科幻小说中描写了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时代 ,昭示了一种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随后 ,以 Cyber为前缀的词汇迅速流行起来 ,一些以赛博空间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 ,赛博词汇也进入了政府的文件、报告之中。“赛博空间”概念的提出 ,显然受到了“控制论”( Cybernetics)的影响。维纳创立的 Cybernetics在我国已习惯译作“控制论”,如果音译 ,则是“赛博论”。从关于控制和通讯…  相似文献   

4.
刘修敏 《新闻界》2008,(5):138-140
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传播秩序,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与文化。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面对日益凸显的负效应,重建赛博空间秩序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赛博空间的功能分析出发,分析了赛博空间秩序重建的矛盾与必要性、可能性,并阐述了重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6.
赛博空间正在重塑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重构了人们理解与应对实在世界的方式。赛博空间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的结果,这一场域消弭了时空限制,加快了资本流通速度,从而助长了资本对社会行动主体的控制。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赛博空间正在塑造新的阶层,虚拟身份的建构与现实壁垒的打破使得社会斗争以新的形式展开。资本奴役与文化占领都在以商品化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对于商品逻辑的剖析能够应对赛博空间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赛博空间时代的网上图书馆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赛博空间时代信息全球化现象分析,提出赛博空间时代的网上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新形式,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对网上图书馆服务新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子晗 《东南传播》2021,(11):105-109
作为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电子竞技的产业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与电竞日益成为焦点的产业价值相对应的是电竞的文化属性,但目前有关电竞的研究较少对其展开深入阐释.电竞文化生成于赛博空间,其文本和参与者形态均受到赛博空间后地理、后历史时空属性的影响,并作为一种抵抗现实的亚文化展现出独异的文化和美学特质;在赛博属性和电竞魅力的共同作用下,赛博空间将电竞爱好者个体凝聚为趣缘群体,并使得电竞文化走向文化狂欢,对爱好者实现了情感赋能,呈现了电竞无功利的宝贵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已进入元宇宙前夜。作为赛博空间和虚拟世界的高度发展和虚拟空间的升级,元宇宙独有的虚实空间会改变社会面貌,而赛博空间的乱象让人对虚实空间的发展保持警惕。文章从技术和人文视角探讨元宇宙空间治理:通过剖析算法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算法作为制度的观点,说明算法治理是元宇宙技术空间治理的起点;以赛博空间批判和三元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从以人为本和空间协作两个方面对元宇宙虚实空间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侯赛 《大观周刊》2011,(33):77-77,97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化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其观念越来越多地遍及教育、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尤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以及新的角度,对调整美术教育理念、学生观、课程观方面不无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理论特征,对现时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作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远军 《编辑之友》2011,(12):79-81
网络空间又叫赛博空间、虚拟空间等,指人、计算机、信息相互沟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虚拟社会。"赛博朋克"小说中,赛博空间通常指一种"交感幻觉"。"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海德格尔借之来解读存在主义,借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所谓"存在之真"的  相似文献   

12.
许同文 《编辑之友》2023,(10):51-58
定位媒介是具有定位功能的数字移动媒介。作为一种普适化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定位媒介促生了丰富的移动实践。当手机具备定位功能、当移动被定位化之后,城市的移动性以及移动中的人、技术、空间关系呈现出何种新的变化?文章从交互界面的视角出发,认为赛博城市中移动的定位化生成于人与定位媒介、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之中。在定位化移动中,人与定位媒介交互成为赛博人。经由这种赛博人,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形成一种定位化复合空间。因此,定位化移动是赛博人在定位化复合空间的移动,也是一种复合移动性,这也成为赛博城市新的移动景观。定位化移动实践中,物理与数字等二元对立的交互体现了定位媒介之于移动传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烨  文慧 《新闻前哨》2011,(8):45-47
通过回顾亚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文化与媒介以及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被揭露出来。大众媒介在本质上仍培育着大众文化,亚文化的真正发展需要一种较之大众媒介更为自由开放的媒介,而赛博空间为此提供了难得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还在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方面对亚文化群体具有实在的意义,这使得亚文化得以在其间稳定而彰明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凌琦 《视听》2016,(6):142-143
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有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了发展空间和领域。电视新闻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赛博空间",以此引领电视新闻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揭示了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精神意识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骋 《新闻界》2015,(5):36-39,67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人类存在方式的重大变革。过去作为人类存在本体的自然实在已经被新媒体技术所消解,赛博空间所建构出来的虚拟实在将取代自然实在成为新的人类存在本体。赛博空间成为了事物存在和自我发展、自我揭示的领域。人们可以置身于虚拟实在中,理解着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存在之物。并且,虚拟实在不需要以自然实在为原型,甚至可以超越自然实在,进而创造出自然实在中没有的诸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孔怡 《新闻窗》2014,(1):62-62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电子媒体,尤其是个人化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实践步伐。西方学者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书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六个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本文谨就这六个特征,结合传播实例,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新型大众传媒图景。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与艺术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鸣奋 《现代传播》2003,44(6):47-50
网络媒体给艺术博物馆带来了诸多变化。虚拟访问成为艺术参观新形式 ,数码产品成为艺术收藏新品种 ,赛博空间成为艺术展览新基地。建设虚拟艺术博物馆既有助于推动艺术创新 ,又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丽 《新闻界》2006,(3):50-51
意见领袖是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传播角色,曾是传播过程层级化理论的核心术语。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赛博空间的信息传播,是否意味着这个中间层级的“沉没”?它在新的社群形态里是否具有新的特征?本文拟在网络虚拟社群的范畴内,以消费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意见领袖的角色特征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翟婧倩 《视听》2016,(6):72-73
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传统电影的中心主题被逐渐消解,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也更加多样化。影片《大象》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极具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创作方法,客观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