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揭示了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精神意识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发源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行世界,其影响已经波及我国。本文从阐述后现代主义概念入手,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投射和渗透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加以梳理和分析,对当今大众传媒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消蚀意义、热衷于制造“追星”群体和消费“热点”等冷峻审视,并对如何走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阴影,重建精神生态的平衡系统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质疑宏大叙事、解构中心话语、强调多元共生是其重要特征.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的后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泛娱乐化的审美倚重,唯数字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且迅速扩张到各个领域。随后,赛博空间的出现,同样使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分析赛博空间的特征,进而得出其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侯赛 《大观周刊》2011,(33):77-77,97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化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其观念越来越多地遍及教育、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尤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以及新的角度,对调整美术教育理念、学生观、课程观方面不无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理论特征,对现时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作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度 ,剖析了大众传媒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蜕变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从而把大众传媒与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透辟分析 ,对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批判 ,体现了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 ,但其新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又决定了他的这种批判是温和的、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9.
庄屿瑞 《东南传播》2011,(8):163-166
真人秀节目源于西方,经过本土化改造着陆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较大影响力。由于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中西方呈现的不同特征,使这种根植于西方文化的节目类型在国内引发了“低俗化”的争议,产生了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不适应”。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真人秀节目低俗化批判的比较和梳理,从文化分析的新视角对于其产生背景、批判根源、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信息化大爆发的时代,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体与利益格局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价值体系正在接受各种强烈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和手段,在引领社会价值观塑造与社会思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媒可以依托自身在舆论导向、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信仰巩固、现实教育以及心理暗示等方面的功能,为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提供参考框架。大众传媒自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价值形塑造与思潮引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产生消极影响,误导公众,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耿英华  陈丽 《东南传播》2022,(2):99-10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的一股文化思潮,它在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同时又对其现状进行反思。其表现出的典型文化特征是反传统的宏大和权威、解构与重构文本以及对意义的多元表达,汤浅政明的动画中充满着后现代的表现手法,抽象的符号意指、游戏化的叙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成了他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动画的兼收并蓄和颠覆性的特征。在他的动画世界里,通过人物角色的异化倒逼现实精神境界的提升,基于现实却又反叛于现实,看似随意描绘的想象击破了创作的机枢,构建出一个镜像现实。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末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文化为媒,通过对西学书籍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把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宗教介绍给中国,从而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学习与阅读西方科技文化的热潮。在这个西学思潮中,不仅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读者与学者,也对明末乃至后来的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美学思潮对博物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后现代美学 ,首先就要提到当前西方学术界正热烈讨论着的一个名词———“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尽管这一名词令不少学者感到生涩和怪异 ,但在当代西方社会 ,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确产生了一股在思维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颇具声势的潮流。不管人们对它持赞同还是否定态度 ,这个潮流是有目共睹的。后现代主义者对普遍、一般和传统的美的原则、美的本质、美的概念保持冷漠 ,但这不能排除后现代主义者拥有自己的美学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正是时下较为时髦的“反…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影响到了哲学、文学、建筑、艺术、电影等领域,私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充当了传播后现代主义的载体,在它的影响下呈现出主体解读的多元化、关注自我的个人化、深层意义的消解化、结构特征的零散化等特征。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虚无主义、娱乐主义的负面特性也开始在私纪录片中有所体现。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私纪录片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出现过度暴露隐私、炫耀不幸和社会伦理失范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争议,由此带来了私纪录片价值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档案品种、档案载体类型和档案社会地位的变化,传统档案学理论正在丧失解释力。以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尽管因否定真理、进步等价值而容易导致相对  相似文献   

16.
视像(图像、影像)是大众传媒时代最为普遍的审美元素,也是视觉文化的基本元素.人们对视像的关注,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的认定是平面化、去中心和无深度的,而又把这些特征和视像的普泛化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对现象学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本质直观”及相关概念的阐发,揭示了视像是可以蕴含深度的.文中从“本质直观”和“明见性”这些现象学观念的视觉性质出发,勾勒出现象学中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的途径.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的深度问题的论述,也为本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借鉴.笔者主张对后现代主义的视像理论不能只是描述,而是要进行建构和批判.如此,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论,开启对视觉文化的深度研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之一,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指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反传统、反权威、强调个性与非理性的浪潮。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否定性、去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碎片化、拼贴、复制、解构、  相似文献   

18.
郭萍 《传媒》2018,(13):40-42
西方学者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只要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批判或超越.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而著称,可以说传统哲学主张什么,后现代就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19.
孙文杰 《中国出版》2012,(10):60-64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且渗透力强,其重要原因是大众传播机制发生了变革。通过对比分析,从稿件来源、言述方式、传播符号、传播技术、传播市场等多方面,探讨大众媒介传播机制的变革,以及由此对大众传媒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思潮具有符号或思想观念的特征,它非常容易在凝聚人气、放大舆论的互联网上传播.网络思潮的产生有着各种不同的源头,多重性的交流主体畅所欲言,拒斥统一的思想空间和文化符码.虚拟空间中多样化思潮凝聚的不同意见、态度和倾向,反映了现实世界真实的话语冲动、欲望表达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