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3.
民间组织的公益活动,不仅传播知识与价值,而且生产出新的自主空间.本文通过对于“梦想中心”的案例研究,描绘“梦想中心”的建构与表征方式及过程,分析探讨民间组织通过公益传播活动所进行的空间生产实践,阐述其过程、机制与意义.本文认为,以“梦想中心”为核心的公益传播活动,是一种城市下乡现象,生产了“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视角梳耙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对人类时空感知及空间观念的更迭,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如何在拓展了的、再造了的空间中展开包括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传播与空间二者经由人类交往实践呈现出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把传播活动与其所嵌入的及其所生产的特定空间情境结合起来,可以超越用技术逻辑来分析传播媒介。关注传播媒介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与机制,是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进入2.0阶段,然而其对基层社会传播“四力”的影响仍然较弱。文章从传播物质性视角将县级融媒体再语境化,即在地方性社会空间结构中,审视其如何勾连不同形式的空间生产并重建地方感,最终提升舆论引导效能,促进认同达成。文章从地方性物质空间、地方性表征空间与地方性社会空间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县级融媒体在地方性空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提出县级融媒体在重建地方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涛 《当代传播》2013,(3):13-16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当代社会批判思潮"空间转向"的标志性起点。社会化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吻合了现代社会本身的碎片化趋势及其空间实践,空间生产呈现出一种新的生产逻辑和空间体验,本质上体现为对碎片化的缝隙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缝隙空间中的社会意义和资本意义之所以能被发现和激活,不能不提到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碎片空间所"承受"的普遍而深刻的规训实践。与其它现代性碎片不同的是,空间碎片不仅诠释了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同时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这无疑成为现代性批评的又一个起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彪 《编辑之友》2018,(3):40-44,85
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传播格局的转向,接力传播、关系传播和情感传播成为媒体融合面临的新格局,新闻生产与内容分发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大生产,媒体融合概念受到了实践挑战,出现了逆火效应和盈利模式匮乏等问题,未来媒体成为一种选择和解构想象,最后,文章从社会空间再造、大内容产业转型、媒体基因革新和消费社群嵌入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仅赋予“空间”生产性和社会性,更是将空间资源以生产过程及其存在形式呈现出来,为空间建设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切入点,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三个维度对晋江市党史方志文献馆建设过程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实体空间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不仅为各种实践活动的发生提供场所和物质基础,而且空间本身作为媒介也在传播着特定的符号意义,对人们进行教化与劝服.场地设施建设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研究以毛泽东体育全民健身思想为指导,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根据不同现象,针对性提出运用其"健康第一""全体参与""积极主动"等内容,对全民健身空间的媒体建构给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民众茶园作为民众活动的中心场所普遍存在于城市和乡村,政府在其中推行民众教育和引导民众阅读,着力将其建构成“公共阅读空间”。本文以空间社会学中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的视角来审视民众茶园,民众茶园由政府主导建立,围绕民众阅读需求进行建设,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其物质空间。同时,在民众茶园物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制定茶园规章制度、阅读制度以及开展诸多阅读推广活动生产出了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24):62-67
技术性观视在当代青年那里,体现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媒介把握,即青年自己创建的"第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当代青年对城市空间的在场欲望投向了新媒介技术所建构的媒介空间,空间场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被重置,特定空间在他们的技术性观视中被重新语境化。当代青年在"场景"中生产出有异于正常空间秩序的"他者",在技术观视中进行媒介想象。他们在这种重新语境化的空间中建构出他们的"空间‘他者’"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主题阅读离不开阵地建设,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农村居民开展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和载体,是农村地区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系统性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应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作共建、民间众筹等多种建构方式,实现公共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推进全民阅读城乡并举,最终实现农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赵斯羽 《文化遗产》2017,(4):96-101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宗教场所,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基督教建筑,处于宗教空间与大众生活空间的交汇处,其影响不仅限于宗教范畴,也涉及世俗领域。基督教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是一场连续的政治、宗教、资本实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下,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促成了基督教建筑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空间和城市景观的再生产。作为文化遗产的基督教建筑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象征,也参与建构社会历史,生产社会结构,维系社会关系。青岛的基督教建筑是青岛近代史的产物,同时也主动地参与了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不仅产生于社会实体空间,还产生于社会化的媒体流动空间,并以微权利形式与公权力之间不断进行斗争、博弈、妥协,并建构新的社会空间秩序,成为民众在不同社会空间的一种权利实践.从空间与权利的视角研究家庭档案意义重大:建构一种新的空间叙述史;有利于个人或群体获得身份认同;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发展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9.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将空间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介入对新疆巴扎(集市)的文化阐释之中,意图分析新疆巴扎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流变,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意义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巴扎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由最初的为地点处所所表征的物理空间演变成为族群的历史涵构所表征的文化空间,进而衍变为地点与书写互动的空间符号.这一过程在指向一个社会与历史实践下的地景变迁外,更使得巴扎的文化涵义完成了从新疆过去的实质环境延伸到新疆当下的地景象征意义的跃迁,并逐步参与到新疆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