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墓葬形制和规模为标准,考察和比较商周时期的墓葬等级序列,发现商周时期墓葬存在巨大差异。商代普遍存在的非正常埋葬现象不见于西周;商时期各等级墓葬规模存在巨大的落差,而西周时期各等级墓葬的墓室面积则递减平缓。商周墓葬等级之间的差别反映了商周社会、礼制与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商周政权更替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石峡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和出土背景,认为石峡文化中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工匠南下,制玉技术南传的反映,而非实物、精神层面的交流。石峡文化早期Ⅰ段的墓葬中已有玉钺随葬,但其形制多为本地特色,不能确定是否受到良渚文化的直接影响。石峡文化早期Ⅱ段时,出现了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风格玉器,在器形与纹饰上皆可与良渚文化的同类器直接相比,但在制作工艺和纹饰结构上都略显粗糙。石峡文化中晚期时,良渚文化风格玉器已被本土化,形成了矽卡岩琮、重圈眼无眼线神人纹等制器特色。根据随葬琮、钺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制钺所用材料优于制琮的情况判断,石峡文化先民自始至终更偏爱用钺而非琮来标榜身份。  相似文献   

3.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种类甚多,主要有食器之鼎、簋、甗、鬲,酒器之爵、觚、卣、觯、斝、瓿、尊、彝、壶、罍,水器之盉、盘,乐器之铙,兵器之钺、戈等。这些铜器几乎涉及青铜器各类别,其在同一墓葬中常常与单一族徽铜器的种类不同,而铸造则显得比同墓所出单一族徽铜器的形体小、器壁薄、重量轻。复合族徽铜器见于同一墓葬,往往有主次之别:有些可能是墓主的子女及其配偶所铸造,有些可能是墓主的亲朋好友所赠送。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共有17种组合,有关墓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确定墓主生前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而随葬复合族徽铜器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与其它铜器配成一套或一组礼器,并不在于体现其族氏属性。这些情况表明,复合族徽可能不代表族氏组织,而仅仅是族氏关系,即为同族分化、不同族氏联姻或联盟关系的表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墓葬中玉锥形器、玉柄形器、圆陶片、漆觚的空间关系,认为漆觚在良渚文化时期、夏商周时期墓葬的器物组合,特别是酒器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锥形器与玉柄形器形态上存在递变关系,在功能上存在同一性,使用方式上都是榫接于木棒上置于觚中以祼酒。这种玉柄形器是为瓒,与觚组合在祼礼中使用。墓葬中常见的圆陶片是漆觚用来堵塞剜制中形成的孔腔的隔断,其来源当是良渚文化漆觚使用的木塞与圆玉片。可以用圆陶片来判断漆觚的存在,从而重估墓葬的器物组合。祼礼的来源相当古老,良渚文化时期就在江南地区流行,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进入中原,随早商文化的开拓而广布,并传承至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发现较多汉代合葬墓。根据合葬人数,可以分为两人合葬、三人合葬、多人合葬三种。两人合葬基本为夫妻合葬。山东地区合葬墓墓葬形式的选择,在受汉文化同一主体影响下,既有共性又有地区特点。同穴夫妻合葬在汉代早期发现较少,西汉中期之后成为本地区夫妻合葬的主要方式;夫妻并穴合葬贯穿两汉,是本地区较为常见的合葬方式;三人与多人合葬大多属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时期。不同等级的夫妻合葬墓合葬方式选择上有所差异,高等级墓葬大多选用异穴合葬,一般中小型合葬墓多选择并穴或同穴合葬。并且根据墓主人级别不同,在墓葬大小、墓葬材质及墓室结构繁简程度上皆有区别。另外,家庭成员内部夫与妻、妻与妾之间尊卑等级,在墓葬中也展现一定特点,根据需要选择的埋葬方式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龙山时代,环嵩山地区的墓葬通常广泛分布于聚落,并且以家庭或家族一类小型群体为核心聚拢于房屋附近,呈现出"大分散,小聚拢"的分布模式。根据鲜明的葬俗差异,它们分属于简朴实用的本地王湾三期文化和讲求厚葬的南方石家河文化。不同人群在龙山时代的环嵩山地区有所交融又有所区隔,共同融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这一极具深意的新动态可能正与墓葬分布模式所反映的社群结构渐趋分散密切相关,因为后者为人群流动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社会空间。环嵩山地区的龙山时代墓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中原腹地史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元互动则是当地社会复杂化与早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东阳西周墓地可划分为不同族属的两类四个墓区,包含殷遗民与东阳主体族群,后者可能原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西土古族,或因灭商有功,于周初改封畿内,并被分赐以殷遗民.墓地内的墓葬按族属、等级分墓区而葬,表明血缘关系是其社会组织的基础,族群内与族群间的等级差异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及族群关系的政治等级化.其统治族群结合殷遗民的族...  相似文献   

8.
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发现并清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其中四座明代墓葬(编号2012M11-13、M46)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M11、M12、M13三墓并排分布,方向一致,距离较近而互相之间无打破现象,且三墓形制相同,推测应属于同一家族。M46为竖穴土坑墓,墓内出土青花梅瓶一件,器形精美,较为罕见。四座墓葬的埋葬地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内,附近区域曾陆续发现过十余座身份相对明确的徐达家族墓。综合分布位置、墓葬时代和形制特征等要素,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四座明代墓葬与徐达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2021年4月,为配合洛阳市伊滨区基建项目建设,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宿家窑村西北清理出西晋时期墓葬1座(编号C11M265)。该墓葬未被盗扰,保存情况较好。墓葬形制为斜坡土洞墓,见有侧室和后室,有7具人骨痕迹,出土器物55件,分区摆放在墓室内。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西晋中晚期中小型墓葬特征一致,为研究西晋时期丧葬文化及社会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玉器产地是其玉器和社会研究的本源问题之一,其又可以分解为玉料开采地和玉器加工地两个方面。在系统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矿物种类及玉色、外观结构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将良渚文化最主要的透闪石-阳起石玉料分作纯色料、杂色料和"鸡骨白"三种。针对良渚文化玉料开采地问题,文章主要回顾了科技考古工作的相关探索及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小梅岭玉矿的产源可能性。基于对制玉遗存的全面界定,笔者随后详细梳理了良渚文化目前的相关发现,最终认为,苏皖浙三省交界处的大面积山地区应是探索良渚文化玉料开采地最主要的区域;而良渚遗址群中的塘山遗址和宁镇地区的丁沙地遗址应为良渚文化两个明确的玉器加工地,嘉兴地区和苏沪地区也很可能存在当地的制玉作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排比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关中地区唐代双室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咸阳苏君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入唐以后,砖室墓在关中地区被纳入墓葬等级序列,为高等级墓葬所使用。关中唐初砖室墓甬道较长,使墓葬最北部天井开口于甬道之上,以致甬道位于天井之下的部分逐步演化为前室,双室墓因此出现。早期双室墓特征尚未完全确立,前室至最北天井的距离与天井两两间距相同,前室面积与天井相仿。高宗时期以后,前室与天井的区别逐步明确,前室面积增大,拉开了与天井的距离,愈发独立。苏君墓是一座前室独立性非常明显的双室墓,以往被认为年代处于高宗时期。这座墓葬规模与天井数均与高宗时期墓葬存在明显区别,年代更有可能晚于公元700年,综合考虑苏君墓志等因素,不排除这座墓葬是中宗复辟后礼葬苏定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4,(11):41-41
10月17日,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座最高等级、被专家推测为周公或周王的第18号墓葬正式发掘,专家表示:如果被盗情况不严重,墓葬内将可能出土大量带有铭的青铜器,这些字足以改变目前人们了解到的周代历史。  相似文献   

13.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周村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周村区汇龙湖工程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明代墓葬11座,除一座为土坑墓外,其余皆为阶梯墓道土洞墓,共出土瓷器、木器、铜镜等器物90余件。墓葬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随葬器物也比较一致,应为一处家族墓地。《明英宗实录》中多次记载明英宗令户部旌表出粟义民并诏赐冠带事,M1的发现佐证了这段史实,反映了明代具有文官散官大夫称号的平民墓葬的特点。墓地出土器物以淄博窑瓷器为主,比较固定的组合为四系罐、双系罐、碗、灯盏、缸等,为明代淄博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也反映出明代当地民间以使用本地所产瓷器为主。M1所出七星图案木棺底板、M8所出镇墓瓦是道教或民间宗教信仰的体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明代平民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对于明代丧葬习俗、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区古老民族秽貊人所创造的西团山文化、夫余王国文化、高句丽文化三个时期墓葬型制,参考中原地区墓葬型制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勾画出古王国墓葬型制演变发展的轮廓,并使之深化。另外,文中附带笔者对“夫余王陵”这个千古之谜多年来的思索,希望能对该问题的探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2019年4月至9月,为配合河南省灵宝市金城大道东线延伸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70余座。墓葬排列有序,规模宏大。其中3座汉代墓葬M5、M50、M5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M50出土“郭定家”印章,印文应为墓主姓名,M50、M51及周围墓葬排列整齐、墓向一致,推测应为郭氏家族的茔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豫西地区尤其是灵宝境内两汉时期的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刘乐乐 《文化遗产》2017,(3):107-117
建鼓作为乐器之一,承担着祭祀的娱神功能以及宴饮或丧葬表演的娱人功能.在汉代厚葬之风的浸淫下,建鼓进入墓葬,成为汉代墓葬装饰题材之一.建鼓图的出土固然为文献中的音乐记录提供了比对的图样,但相较于着重记录建鼓的起源、形制及演奏位置的文献,汉墓中的建鼓图似乎更注重建鼓与诸如车马出行、捞鼎图或西王母等有特殊象征意义图像的拼合及其在墓葬中的空间配置.这意味着汉墓中的建鼓图虽然具有建鼓的普遍功能,但由于它与其它图像的配合,致使整体图像或强化建鼓的基本功能或呈现整合之后新图像所具有的"求仙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