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信仰缺失的孤独,人生无常的焦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试图在声色美酒服药求仙以至理想爱情中寻求一种解脱之道,尽管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这寻求本身却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这十九首诗歌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可以断定大多作于汉末桓灵之际。从题材看,可分为游子思妇、感慨人生两个方面。不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歌,其间的悲剧意识都是很强烈的。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痛苦;相思离别、亲人难聚的忧伤;人生短促、岁月易逝的悲叹成了贯串整组诗歌的一条情感纽带。本文试图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对这组古诗作一番考察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悲剧精神。一、《古诗十九首》悲剧精神的装现形态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冲突而得不到解决”’‘’。《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5.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产生于汉末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其作者都是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在汉末严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被当权者用而复弃,饱尝压抑之苦。在痛苦的压抑之下,他们被迫抛开了“集体”而选择了“自我”,唱出了崭新的、震惊一代的人生调子,那就是珍视自我生命的存在和自我生命的价值。这种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情绪,同时又直接影响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高潮的到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古诗十九首》开始萌生的那种生命意识,又可以说是魏晋文学张扬个性、走向自觉的前奏。本文拟就此略陈浅陋,以期收到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6.
诗化哲学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引导人们超越有限生命和回归本真生存状态。对浪漫派来说,人面临一个与自身分离、异在的世界,如何使这个异在的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即世界诗意化的问题。从超验的原则来设定生命世界,以诗意的感觉把握生命世界的本意,就是诗化哲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回目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生命叙事维度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言说.其中死亡意象的频仍出现,凸现作者对人固有一死的复调体认;对人物个性、人生欲求丰富性的描写,再现了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中自然、女性、纯情、悲剧和唯美事象的融会贯通,寓示作者对生命诗意美的迷醉.生命叙事绾结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生命关怀,彰显<红楼梦>生命主题的深刻性、普泛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其自由本真的诗性气质,内蕴着对主体性的彰显与肯定,同时也是对生命责任的一种承载与担当,还是对存在性勇气的一种笃定与自持.因此,存在主义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便被赋予了如此的生命特质:自由的学生主体在本真选择的过程中诠释出生命的意义,并承受生命之重责;参与的学生主体在“我-你”对话中相遇,且实现心灵的相契与共生;充满勇气的学生主体能够直面生命的境遇,且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命转化之力,藉此,学生主体也便在存在主义的生命忧思中领悟了“诗意栖居”的存在之境.  相似文献   

12.
追溯、考察学习(“学”)的源始意义,揭示出学习的本真含义首先在于一种境界,它与人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与近现代生存模式相对应的流俗学习观与近现代生存模式一样,都有着诸多弊端,需要加以克服;最后讨论如何进行本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哲理性强。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面影 诗苑的奇葩─-浅谈《古诗十九首》宋尔康《古诗十九首》近人多方面深入研究,肯定是东汉末期一群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这已成定论。王渔洋在《渔洋诗话》中说:"风雅后有楚辞,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由此可知,《古诗...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是汉束人五言诗的代表。这十九首诗歌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可以断定太多作于汉束桓灵之际。从题材看,可分为游子思妇、感慨人生两个方面。不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歌,其间的悲剧意识都是很强烈的。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痛苦;相思离别、亲人难聚的忧伤;人生短促、岁月易逝的悲叹成了贯串整组诗歌的一条情感纽带。本试图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对这组古诗作一番考察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由于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该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内蕴。本文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来探讨其所表现的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时空承载着生命,在时空描写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诗化”是汪曾祺晚期创作最重要的特质,它没有指向现代主义的诗学范畴,而更多地指古典主义的诗的意蕴或意境。本文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文体(短篇小说)表达“诗化”,或者说是作者呈现、咏叹、追问的“表达式”。汪曾祺晚期小说“诗化”实现的途径是:“时间”对“诗化”的影响:“无时间”带来的恒常感以及“空白”造成的节奏和诗意想象的空间;“回忆”的功能和“乡土”的意义:回忆中的“乡土”既是诗意的源泉,对于“乡土”的想象和故意渲染则成为诗化的策略;日常叙事下的“诗化”:对于真实人生的诗性把握和隐藏于日常化叙事背后的生命悲情使“诗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主张是“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诗意语文就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会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的追求,是语文本真的回归。充满诗意的课堂,不仅能彰显教师厚重的文化底蕴,还能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如何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行走,在诗意的教学氛围中浸润,教师从踏上讲台后的举手投足就已“入戏”。  相似文献   

20.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