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家的使命感使菲茨杰拉德真实地记录了那个他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的富人的生活,表达了传统的理想主义在物欲横流的20世纪20年代的失败,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最能代表2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和追求,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个别人执地追求的某个梦想,虽不合时代的节拍,而必须走向破灭,但在作家看来,它既体现了美国传统化中的一种渴望,也是作家留给后人的一点残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19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俄罗斯学中,出现了四类具有叛逆意识及其行为的贵族妇女形象,即以达吉亚娜为代表的“妥协式叛逆”,以丽莎为代表的“逃避式叛逆”,以叶琳娜为代表的“英雄式叛逆”和以安娜为代表的“死亡式叛逆”。虽然她们选择的叛逆方式不同,力度不同,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潜在意识却是相同的。她们的觉醒、反叛和抗争,形象地反映了俄罗斯妇女独立运动从屈从到妥协,从逃避到成熟的艰难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4.
论屈大均“逃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大均生活于明末清初,是“岭南三大家”之一。他“逃禅”又返儒,具有儒、僧、侠、官多重身份,屈大均的“逃禅”拥有内在与外在等诸多因素,其中,时代,历史及修习等显居主导地位,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屈大均选择“逃禅”并非贪生怕死,可以说,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潜心研佛,而是借“逃禅”为名行抗清复明之实。后来复明涉茫,屈大均仍未泯灭心中的祁愿。在某种意义上说,屈大均的“逃禅”暗寓他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但与其强烈的爱国精神相比,则显然为小巫大巫之辨。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部中国现代作家追求政治革命信仰的心灵发展史,中国现代作家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以火热的青春激情和变革现实的叛逆勇气,造就了20世纪中国文学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也以执着的人生目的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中国现代文学涂抹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身上,“诗人”与“战士”双重社会身份的完善结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即以崇高的艺术形式去承载神圣的政治使命,从而使百年中国文学形成了“实用性”与“战斗性”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西法制文学在“劝善惩恶”和“追求社会平等”主题上,有着一致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它们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受不同的法制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在理想寄托、艺术风格和表现范式等许多方面又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深入探讨中西法制文学的异同,有利于推进中西方文学的比较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秦牧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但他们的创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本文试图从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对“形散神不散”的诠释,对“谈话风格”的比较中,论述时代政治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9.
“前度刘郎今又来”,2005年,“文学常识”又将重返高考舞台。本能力点的要求有三: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块,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该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记忆。建议广大考生着眼教材,以“本”为本,把文学常识的复习备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纪游散文是关于作家旅行见闻思感的真实记录,它即离不开眼中之景,更离不开心中之景,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较强的纪游意识,也创作出不少纪游散文佳作。这些纪游散文在继承了中国古代纪游散文优良的传统抽时,又突破了以往的山民景抒怀传统,以现代意识烛照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内容,可以说,不论时代多么的不同,也不论作家的创作有多少差异,但为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不停的漂泊,流浪,歌吟,寻找和追求着,这是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演进的基本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转。当然,女性角色的这种逆转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性自身。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突围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相似文献   

12.
宋代女性文学梅花意境的性别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女性学咏梅作品营造的凄寒、高洁、清美的审美意境,反映了女作家艺创作追求的审美取向以及她们现实存在的形态与情感心理模式,呈现着女性咏梅主体性别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印迹。  相似文献   

13.
艺术所包藏的力量远比作家主观赋予它们的要多得多,我们欣赏和估量它们的时候是不能仅以作家的言论或他本人的成长材料为限的。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与“自传”这两个字离得越远,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保定有一个强大的小说作家群,建国以来河北文学创作扛大旗的作家梁斌、徐光耀、铁凝皆为保定人。在他们周围有一大群保定人和写保定的作家。产生这样创作现象的原因有三:1.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特殊的地理文化风貌;3.风起云涌的群体创作意识潮。  相似文献   

15.
简析男性词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读男性词时不难发现有很多描写女性各种情态、情怀的“闺语词“及“代言词“,从这些词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的女性情调、意象及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苦闷的象征“,是男性“臣妾意识“的表现.男性词人除了借女性角色宣泄苦闷,还将其作为娱乐玩赏的对象,并借女性的身份抒发自己的情爱感受.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和孙犁是两个艺术个性颇为相近的作家且同属于乡土抒情写意派。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对湘西文化和荷花淀文化进行审视 ,那空灵剔透、朦胧飘渺的大自然和纯自然女性与明丽欢快、清新淳朴的景象 ,构成了他们作品美学风格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意义 ,显示了文学大家的风范。两位大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作品的美学追求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史学科的发展遇到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析有利于促进学科自主理性发展.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应该增强实践意识,提升理论关照.需要放宽视野,主动寻求多层对话,加强与历史学研究者的合作,借鉴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增强国际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解释学的思路,改变客观主义研究模式,丰富教育史研究的话语和主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010年共18期刊载论文的载文量、基金论文量、作者情况、出版时滞、引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近3年来载文量基本保持稳定,基金论文逐年增加,期刊作者职称及学历多为高级职称,出版时滞逐年缩短,表明该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是一部记述荀况一生的言语行事,成书于先秦晚期。在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这部文献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而管窥先秦句末语气词实用的一般状况。《荀子》中的句末语气词较多,经过调查,《荀子》三十二篇中共使用14个句末语气词,分别是也矣焉乎与(欤)邪(耶)哉耳云夫然为尔已。还有一些是几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本文以《荀子》作为研究对象,做穷尽性的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