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中国学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美国的中国学不是哪一天突然崛起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在欧洲,已有较长一段发展的历史了。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等都是欧洲汉学家的颇有成就的代表。法国一度是国际汉学的研究中心。欧洲汉学的发生,有一定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目的。诚如有学者说,“毋庸讳言,西方‘汉学’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当时,西方国家为了了解这个东方大国,开展了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内容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3.
郭宇 《时代教育》2008,(1):17-18
英美学者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活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西方汉学中心由欧洲转到美国,汉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也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英美学者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英美文学领域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来为历史专业学生开设了两门"汉学"课程,均属讨论课(seminar),实际上是阅读和理解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一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西方汉学概论";二是为本科生开设的"西方汉学名著导论与导读"。现就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一、研究生讨论课:"西方汉学概论"2010年冬天,我为一部分研究生开设了该课,  相似文献   

5.
西方汉学一直面临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责难,最近在对西方汉学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之时,美籍华裔学者顾明栋认为,西方的诸如东方主义等后殖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揭橥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偏见根源。顾明栋提出应以汉学主义代替东方主义,但汉学主义由于仍然纠结于中西的二元话语,而未能走向一种面对中西共同的现代性危机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曾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汉学风格的“汉学心态”.造成汉学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试图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走向深化,那么走出汉学心态、重建学术自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西方...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信息》2002,(10):36-39
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学研究密不可分,从事汉语教学的汉学家、教师大多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专题研究。汉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汉语教学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状况。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9.
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汉学世界化进程可分五个阶段:"国学"走出国门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传播,汉学世界化起步;16~17世纪之交,以儒学为核心的"东学西渐"标示汉学世界化进入中古期;1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东来翻译中国典籍和设立汉学讲座标志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近代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研究中国学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现代期;"孔子学院"遍及各大洲,汉学世界化进程加速,进入当代期.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对本国的"国学"研究均非常重视。世界的"汉学"研究尤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为代表,成绩卓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播,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也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即"国学"热,但是外语类国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却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外语类国学课程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西方汉学理论探讨和学术思想批评的基础上,着重对美国当代汉语研究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力图以史为经,以论为纬来论述本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汉学的成长、发展与弊端。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以及李欧梵、王德威、夏志清等海外汉学研究的引入,国内学者在西方文论的影响下,找到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词——“现代性”,并由此进入了文学和文论批评领域,全面诠释和解读中国百年文学,于是,文学的现代性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似乎学界中人言必称希腊,不管正确的、错误的、适用的、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民众》是近代中国教育界介绍和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媒介。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状况、成人教育界较有影响的机关、人物及其著作,该刊或开辟专号集中发表,或请专人翻译连载,或作广告宣传,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民众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镜。因此,注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转化成为该刊一个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报道与深入研究,并留下众多相关的西文著述,这些活动对西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为殖民者起情报搜集作用、为西方政府和差会等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对西方大众起到知识信息传递的作用、对西方宗教界与信徒民众起传教的鼓噪作用及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汉学的近代转型起推动作用等方面。深刻反映了近代传教士文化传播者与沟通者的角色属性;也折射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对于中国作家鲁迅的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热度,本文以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切入点,汇总当下欧美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论证西方学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未能跳出旧思维窠臼,并由此产生明显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9.
后汉学是随着中国崛起、澳中文化外交发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而形成的新的汉学研究。澳大利亚后汉学的发展范畴与传统汉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整体来看,澳大利亚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四个阶段为新创时期,即后汉学时期。澳大利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崛起,这些主客观因素与第三方因素,共同促成了澳大利亚后汉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