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文在汉学主义视阈下,以2013年至2015年间 《中国翻译》杂志翻译理论专栏发表的15篇本土译论研究论文为基础,探索中国本土译论构建的问题,发现中国本土译论构建存在专业细化程度不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理论争鸣意识不足、国际传播机制缺失、学术批评不具体等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汉学主义视阈下中国译论的成功建构遵循从"分工"到"合作",再到"争鸣"到"批判",最后到"传播"的路径。分工是指研究者专业分工细化的过程;合作是指研究者在专业分工细化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争鸣是指研究者不仅要立论,更要驳论;批判则是指整个翻译研究领域对待中国译论建构要进行建设性批判;传播则是指中国翻译理论的成功构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西方汉学一直面临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责难,最近在对西方汉学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之时,美籍华裔学者顾明栋认为,西方的诸如东方主义等后殖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揭橥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偏见根源。顾明栋提出应以汉学主义代替东方主义,但汉学主义由于仍然纠结于中西的二元话语,而未能走向一种面对中西共同的现代性危机之...  相似文献   

5.
曾艳 《华章》2011,(32)
人文思想和认识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特点.现代翻译研究要继承传统译论的优势,也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资源.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译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融入现代理论的构建中,创造出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相协调的现代译论.  相似文献   

6.
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时代重塑第三世界文化身份的有力工具,它主张吞食强势文化,为本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一个新译论的提出,势必会导致译者的重新定位,但又绝不能完全脱离传统译论中的定位。对食人主义翻译中译者进行合理定位,能让译论发挥更好的作用,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8.
针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情境中大学教师的行为越发表现出功利取向,用中国教育统计的实证数据揭示了中国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之表征:大学教师对应用型研究的偏好;外部科研资助导引的功利取向;市场活动的参与衍生的功利取向;精英主义的等级结构形塑的功利取向。指出在制度层面更好地平衡大学教师行为的利己功利和利他功利的取向,才能改变大学教师知识生产中的极端功利行为,从而促进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黄忠廉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变译理论从科学翻译的实践出发,经过高度的理论构建和逻辑梳理,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很高的理论创新性。变译理论在与西方译论对话及中国特色译论的建立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翻译研究的多视角审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在译学理论空前繁荣的当下,一方面,西方翻译理论源源不断地被译介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译论也渐次得以挖掘与梳理。一中一西,一内一外,各显特色,话语相异。倘若各自为阵,恐囿于西化与本土化之争,无益译学之兴。南朝梁任防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写道:“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4.
像西方那样,中国翻译理论源远流长,并且自成体系。为了支持中国翻译学之建立、发展,两种态度必须避免:不要妄自菲薄,以致于出现"言翻译理论,必称西方"局面;也不要厚今薄古,忽视对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翻译人才知识结构是多门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也是一个终生的建构过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体系性,利用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否定翻译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本位主义思想。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间的概念区分虽然有利于对翻译学的理论探讨,也可以突出翻译的专业性,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翻译人才内在知识结构的建构。本文在分析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建构的重要作用、特点以及区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对翻译人才培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五个原则: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课程体系的合力,应该把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以及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48-156
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17.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147-153
本文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层面、历史意义、论点特征及其对建设翻译学的贡献。该译论颇具特点,有中国学派气概,代表着我国译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一种哲学认识方法论,适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时代成就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全球化时代会造就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呢?本文介绍了不同时代的翻译本体,并主要阐发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一文化翻译理论不仅视角独特新颖,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翻译实践所运用,并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