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弗雷格对专名的理解相当宽泛,并认为专名通过他所谓的涵义(sense)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罗素与其意见相左,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这两种符号,并提出了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断言一切真正的专名(即逻辑专名)都直接地进行指称。摹状词则不是直接指示某一个体,只有在其他符号的上下文中才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有涵义,专名与一个或一簇摹状词同义,其指称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的。但是,克里普克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摹状词理论没有弄清专名和摹状词之间的区分,事实上,专名没有涵义,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有涵义,是非严格指示词。在做出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指出名称的指称是通过一系列历史的、因果的传递链条而确定的,而不是由某个摹状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名称的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是逻辑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代逻辑史上,穆勒和弗雷格代表了名称理论的两个方向。穆勒对词项作了内涵词项与非内涵词项的区分,前者指示实体又蕴涵属性(如通名),后者只指示个体而不具有涵义(如专名)。弗雷格则坚持:在一个完善的语言中,所有名称无一例外地既有指称又有涵义。本文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从穆勒到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作了综述和评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建构了新的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簇摹状词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丽 《海外英语》2014,(15):229-231
对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首先简述语言哲学中的两大流派: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指称论,然后扼要地探讨两种理论的优缺点。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前者突显命名初始阶段的内涵性理据,后者突显命名后使用过程的传承历史。专名产生的初始环节应该和专名运用的复杂环节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了解专名意义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曹琪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43-49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缘于他对迈农伪实体的解决。然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为四个难题寻找合理的解释路径,这四个难题分别是:对非存在物的明显指称难题、否定存在难题、弗雷格的同一性疑难以及替换难题。关于名称的理论研究即使以专名和摹状词的认知及其功能为中心,但两者区分的基础是基于语义外在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逻辑学界,专名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专名是否有涵义?它是如何指称的?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两派具有代表性的专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均给不出一个圆满的回答。其实关于专名是否有涵义的争议主要源于逻辑学家关于专名和涵义的标准的不统一,专名指称的确定是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罗素在前人对摹状词和专名这两个概念研究的基础之上,区分了专名与摹状词,提出了自己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可以解决日常语言中存在的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排中律失效和存在悖论这三方面困难,引发了后来学者的更深入研究。斯特劳森从句子使用的角度、克里普克从专名形成的角度等,分别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批评,推动了语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是专名意义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理论在专名有无涵义的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借助于可能世界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统一的。因此,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考察专名的意义,就不仅能更好地说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而且能说明专名涵义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1)在确立专名指标时,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2)不了解专名的涵义,不借助于摹状词,仅依靠指称的借进,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两种专名指称理论,并提出了对专名指称理论的讨论我们应进行的反思。指出,哲学家们对专名涵义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混乱;关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也很难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13.
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指的对象。专名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围绕专名有无涵义展开的。实例证明,一个事物,并非固定地非使用某个名称不可,只是由于人们的相互约定。一个名称,并非固定地非用来指称某个事物不可,也只是由于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的约定。  相似文献   

14.
在罗素那里,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但关于所指的对象是什么,罗素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使得罗素对专名范围的划定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从理论上取消了专名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变化的现象背后,是他的亲知原则在起作用。在早期,罗素从亲知原则出发,制定了一个符号成为专名的标准;在中期把“这”和“那”看成真正的专名,以及在后期认为可以用一束性质的名称来代替专名,则是对亲知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亲知原则始终是罗素意义理论乃至其整个认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指称论是西方语言哲学家首先提出并加以说明的意义理论之一。本文将对弗雷格和罗素的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加以陈述,分析罗素在指称理论上对弗雷格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