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代广西的文学著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也足可称道。著述以诗歌类数量最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依赖于家刊私刻流传于世,大部分文学著述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不存。  相似文献   

2.
著述文献,是学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学人思想、智慧、才华的结晶。历代广西学人著述文献,不仅记录、反映了广西学人、先贤的学术主张、学术思想,亦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学术精神,历代广西学人的著述文献所表现出的优良的学术精神,如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等,值得今天从事桂学研究的学人,尤其是从事广西文献研究的学人深入地挖掘与宣扬。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角度审视孔氏家学,全面反映历代曲阜人士包括孔子、颜子后裔移居他邑、外籍人士寓居本邑并见于曲阜《志》者的著述概貌,阐述儒家经典要旨,突出孔氏家学原创性、地方性、氏族性特点,孔子故里的各种名胜古迹在创设的特色类目“阕里文献类”里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学角度审视孔氏家学,全面反映历代曲阜人士包括孔子、颜子后裔移居他邑、外籍人士寓届本邑并见于曲阜<志>者的著述概貌,阐述儒家经典要旨,突出孔氏家学原创性、地方性、氏族性特点,孔子故里的各种名胜古迹在创设的特色类目"阕里文献类"里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5.
清代杨方晃所编《磁人诗》旨在保存自唐至清磁州籍人士之诗,是一部重要的地方诗歌总集。清代《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著录此书,《国朝畿辅诗传》引用《磁人诗》多达二十余处。民国《雪桥诗话续集》亦提及此书。《磁人诗》之文献价值与广泛流传于此可见一斑。遗憾的是,今人著述多对其语焉不详,《中国古籍总目》失收是集。上海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原刊本《磁人诗》,弥足珍贵。此书在保存地方文献上有其独特价值及意义,尤其可补《全唐诗》、《全宋诗》、《全金诗》等全集对某些诗歌的失收。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对地方文献的认识入手,对地方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是否属于地方文献进行了辨析,并针对邯郸地方文献存在的几个问题予以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8.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9.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张荫桓“荐康”之说,由于以往历史资料的发掘有限加之张康二人的刻意隐晦,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证实,但随着史学资料的日趋充实尤其是张荫桓之私家著述的进一步发掘整理,历史的真实面貌逐渐得以还原.从张荫桓相关著述入手,就张荫桓“荐康”之说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就私家著述的文献价值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广西文坛兴盛,搜集、整理广西地方文学文献的活动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清中后期,广西本土文人学者乡邦文献意识高涨,积极参与乡邦文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从而保存了丰富的乡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梧州是广西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广西工商业的发源地,最早接受粤港澳的文化经济辐射,接受西方文明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同时,梧州也是广西最早响应辛亥革命、通电宣布独立的城市。该文主要论述清末民初梧州工商业形成的历史,"桂商"在梧州形成、发源的历史,梧州的工商业文化氛围对民主革命活动在梧州活跃开展的影响与联系;"百年商埠"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对于辛亥革命活动在梧州开展的促进作用;论述梧州辛亥革命活动的经济文化条件,分析梧州成为两广"首义之城"的历史文化原因。以期挖掘梧州的商业文化积淀,为振兴百年商埠提供启迪与信心。  相似文献   

14.
古代通俗文,指与口头语接近的文章。东汉已有,魏晋以后更常构见。如六朝家书、讼词和佛经寓言, 唐代敦煌遗书中的《茶酒论》、佛经中的《坛经》,宋代儒家和佛教语录,元明皇帝的口头诏书,清代金圣叹的评点心、颜元的《唤迷途》、郑板桥的家书,近代太平天国某些人和革命派某些人已用口语为文。至于通俗小说,早在宋元已普遍使用白话。  相似文献   

15.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都会举行妈祖游神巡境活动,妈祖信仰习俗的背后折射出自清代以来两广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每年一次的盛大妈祖游神巡境,则是良塘老街的粤东移民后裔借此强调自我身份认同的好机会,亦是他们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透露的经济史信息尤为重要。《焦氏易林》反映出当时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比较频繁的;耕牛在当时的农耕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已有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