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内已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热点,然而在这种“流行”中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一、理论研究泛化随手翻开一本教学刊物,进入眼帘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层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刚刚起步,但理论阐释、模式研究等“书斋式”研究成果却已一大摞了。整合是指…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扫描与分析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悄然而生,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内已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然而流行中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一、理论研究泛虚化【现状扫描】翻开教学刊物,映入眼帘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层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刚刚起步,但理论阐释、模式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硬件在各类学校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两方面逐渐开展起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反思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整合的理论研究表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尽可能完善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在某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从理论亦或实践都需要探讨。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对高职教育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紧迫性和实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就机械制图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笔者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经历,介绍了在实践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新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了新的课程体系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这体现了国家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因应培养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面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面对着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大量理论论述和实践操作,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任教师,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目前的仅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理论论述和操作实践,因为从目前所有的理论论述与所进行的实践操作来看,这种整合都是单方…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笔者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经历,介绍了在实践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新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建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环境下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已是当务之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构想,有助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 ?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 (或其他学科 )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前提反思 1.何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首要理论前提。虽然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和说服力的研究。虽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但缺乏公认的权威说法也容易导致广大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立足于课改和教学实际,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和特点,反思网络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顾客价值理论视角来看,发现"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法"教学质量问题,构建管理学教学质量差距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从关注学生价值和学生需求角度的出发,将教学理论转化成可操作性与可观察性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旨在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管理学教学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赵慧臣  何琦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64-68,58
伴随不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不同课程形成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反思目前的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可以发现:已经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关注课程体系问题;注重课程模块的组合,课程关系有待强化;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学习应用有待提高。从理论角度看,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以协同进化为内在目的,以优势互补为重要方式,以竞争升华为路径选择。在实践开展中,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面向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引领课程群建设;应用协同理论,指导课程群建设;构建互补体系,开展课程群建设;实施科学评价,优化课程群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体验学习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与问题。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体验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的契机。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述评当前技术支持的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有必要从技术支持体验学习的发展轨迹、理论基础、典型技术、应用分布与学习环境设计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理论的融合与发展、强化当前研究薄弱点、拓展应用领域、加强新兴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并对基于未来课堂的体验学习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缺乏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建构主义教学论要对世界范围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必须认识到其产生的信息技术时代性特征、个人主义的文化特征和走向实践的制度化特征,立足于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着眼于教学文化的转变和教学制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a context where ever greater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need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rgues the need for a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to such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mphasis is often placed on the assumed improved cost-effe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flexible’ and ‘independent’ student learning as one of the major benefits, although such notions as flexible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tend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It is argued further that even where benefits to learning are emphasised, these are often founded on relatively impoverished views of learning. Often such views fit with a technocentric and positivist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emphasising as they do individualism, information delivery and a limited role for the tutor. This article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ased upon Vygotskian social psychology, activity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uch a perspective is characterised by an emphasis on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Learning itself is seen as an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which the hum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seen as fundamental. The theory is exemplifi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us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FirstClass computer conferencing software.  相似文献   

17.
张威 《科教导刊》2021,(1):64-65
就近几年社会发展近况分析,信息技术渗透速度十分之快,不仅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且也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为例,互联网的融入对于翻译教学形式、翻译教学改革、翻译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英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网络教学模式刻板、理论实践相脱节、网络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极大影响了翻译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此,高校需深入翻译教学实际情况,从更新模式、加强实践、完善体系等多角度出发,推动高校英语翻译的改革创新,满足行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课堂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为了在有限课堂学时内,扩充课程内容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求解能力以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以《网络协议编程》为例,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设计,实践教学结果证明了智慧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通过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说明该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文写作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本文从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组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into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uring practicum. Framed within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the study examined to what extent, and how effectively, one group of student teachers was able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during a three-week practicum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ir degree. The context for this mixed methods study was a Master of Teaching, graduate-level entry programme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an urb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Although there is a strong field of literature around the practicum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a limited focus on how student teachers themselves perceive their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learning period. Further, despite widespread and longstanding acknowledgement of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more to learn about how well the practicum enables an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teacher preparation. In presenting thre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goes some way in addressing these shortcomings in the literature. First,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largely valued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onents of their programme, which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commonly identified tendency of the student teacher to privilege practice over theory. Second, opportunities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varied, with many participants reporting the detrimental impact of an apparent lack of clarity around stakeholder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ird, participants overwhelmingly supported the notion of linking university coursework assessment to the practicum as a means of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on the one hand,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chool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