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位置与顺序》章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领会“前后”的含义,认识“前后”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本学段安排“图形与位置”的内容,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犤教学目标犦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前后”的关系;2.培养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习惯,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建立“前后”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上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节的内容。重点体验物体的相对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在具体的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初步培养其的空间观念。2 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初步培养其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 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中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 让其体验上下的…  相似文献   

3.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上下的学习;②前后的学习;③左右的学习;④位置的综合学习与运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郾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郾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郾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上下内容分析儿童认识空间的方位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再“左、右”。教材通过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上的不同车道上的车辆位置关系,让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4.
“图形与几何”是新课程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数学教材相比,在内容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拓展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范围。主要表现在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了三个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即“图形认识与论证、图形测量与计算以及图形位置与变换”。结构上的变化打破了原有“几何初步认识”范围过窄的限制,增加了图形变换、物体位置等新内容。同时教材在结构上将三个阶段的内容融为一体,相互衔接,拓展了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背景,能有效地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下面结合“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复习)”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认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学习内容的延续,也为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奠定基础。此部分知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快乐足球--比例尺"单元信息窗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编的九个单元,包括生活中的数,比较,加减法(一),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加减法(二),认识物体,统计内容,尽量营造“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氛围。 一、基础知识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晓明 《云南教育》2003,(25):29-30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北师大版)选编的九个单元,即生活中的数、比较、加减法(一)、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加减法(二)、认识物体、统计的内容。尽力营造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氛围。一、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10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册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是以“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小猫钓鱼”、“玩具”、“文具”等这样一些有童趣的题目(整册的课题都是这样的),提示教师以故事及游戏为线索,组织学…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一)。教材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对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0.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是初一《数学》(上)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是在继小学了解了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中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在本章教材编排顺序中起开头的作用,在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进一步认识实物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许多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抽象成立体图形;同时,懂得立体图形都是从实物中抽象而得的,使学生对物体…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一)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本专号内所指教材均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数学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认识物体”、“统计”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则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时,不但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及观察物体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情境人手,感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新知并灵活运用,为今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经验,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掌握了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够描述较大空间范围内物体的位置,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的体会与思考。一、教材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改变了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体例,先认识物体(实物),后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由体到面”…  相似文献   

17.
【说课部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张晶】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课。1.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了一些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认…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虚拟了一些趣味盎然并带有浓厚童话色彩的故事情境,以此淡化低年级的数学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和体验物体间的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第56页的“森林运动会”、第59页的“请你分房子”等。  相似文献   

19.
屠力 《辽宁教育》2007,(9):51-52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儿童随着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新课标教材在第一学段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改变了过去少“空间”、少“图形”,仅仅让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的做法。在削弱单纯计算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既让学生认识图形.又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以及测量的内容。如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来测量物体等。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课标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56页.二、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2.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关系.3.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