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之色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试着做以下几点尝试: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切享受到阅读的“自由自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多读的好处。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又以无意注意为主,该如何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不就自然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吗?要引导学生阅读,我们何不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学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强调了“让学生充分地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充分地读既指要多读,反复地读,也包含有尽情尽兴地读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最感到头疼的大概要算英语了。他们普遍反映:读也读了,记也记了,该练的也练了,但事倍功半,成绩仍然不理想。老师们普遍反映:用足了劲但收效甚微。这时,他们常会抱怨学生脑子笨,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冷静分析后会发现“学不得法”才是症结所在。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张胜红 《新疆教育》2012,(13):171-17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理解和表达的活水源头,是体验和领悟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求读者要“潜心会文”、“披文入境”,要“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碰撞,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把书读在脸上”呢?  相似文献   

9.
小说教学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听”外,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周晶瑾 《广西教育》2011,(22):12-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在近三年的《班级读书会的策略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乐事,让他们在读书中幸福地成长,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以及家庭的重视、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读”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那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多读多思中增强参与意识,体现主体地位呢?一、读中质疑,读中释疑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典的解释为“把东西散开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也曾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其实,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读”的兴趣,“读”的要领。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朗读经验,不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所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那我们该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朗读呢?  相似文献   

13.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语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以“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即让学生自己读,并认真思考。教师尽可能给他们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读中自得自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把“读”贯穿在低年级阅读课的始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海拉尔路小学王淑珍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读”很重要.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但在教学中也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傻读”、“呆读...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陈龙标 《师道》2012,(6):33-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仍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观点去“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读”教师之要“读”。“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这既违背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也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有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呼唤并大力落实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过多规范,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然而,多读并不是一味地读啊读,对于低段学生及有限的课堂时间,我们也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低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课程特点,笔者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五结合”阅读教学方法,愿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8.
小说教学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听”,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社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曰:“经史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意自明。一占人学习,强调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教学中,结合古诗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特点,充分运用好“读”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探索诗的艺术魅力,进入诗的艺术境界,品味诗的丰富情感.提高他们对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最终能有效地达到教师轻松教,学生愉快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成功地突破这个难点呢?关键在于多读多练,多写多说,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掌握分寸,有的放矢,激发他们写作的信心和热情,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循序渐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第一要点是“读”。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递者,书则是负责文化传承的工具。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读得越多,脑袋里词汇的融汇量才会越大,信手拈来的机率才会更高。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他们读文本中的课文以外,还应当读大量的适合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在最初引导他们大量读书的时候,教师应当作适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