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古代乡约的研究,学术界曾给予了高度重视,出现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未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文章以宋明两代的《吕氏乡约》、《教民榜文》、《南赣乡约》为切入点。从乡约的属性、职能、作用、发展等角度对宋明乡约进行探讨。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它的诞生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明代是乡约的发展鼎盛时期.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展了宋代的乡约,使乡约得到大力提倡,让这一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救助、法律等职能。  相似文献   

3.
《吕氏乡约》作为传统乡约德治典范,分别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提出指导性规范,体现了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赏罚分明的公正理想、礼尚往来的友善思想和帮扶共进的互助精神,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创新制定和德治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基于此,对《吕氏乡约》的传统意蕴与德治思想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代乡约基层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稽查奸宄和催粮办差等职能。乡约基层司法权威的增加,是老人制度衰落的结果。乡约被赋予稽查职能,则是保甲稽查效果不佳造成的。而清代乡约催科的普遍化,则是以里甲制的衰落为背景的。因此,清代乡约的官役化,不仅是国家权力逐步下移的过程,也是其他基层社会组织职能向乡约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08,26(1):69-76
本文主要从敦煌社条、<吕氏乡约>、<龙祠乡社义约>的结构、内容、性质等角度探讨了唐五代宋元乡村私社与乡约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乡村民间组织的转变和社会互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的乡民、乡绅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论及了国家控制乡村与乡村自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明代福建泉州乡约大规模推行是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泉州推行乡约是在知府、知县的号召与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实践的。明朝推行的里社制度与乡约的精神非常接近,推行乡约又借助了里社。由于社庙演变为神庙,乡约与神庙产生了密切联系。清代泉州推行的乡约与保甲混合,而在基层社会行政化。所庙合一,约保合一,致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扎根,实现地域化。士大夫倡导乡约,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民间信仰发生关系,但不是与传统民间文化对立。从区域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碑铭,碑铭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碑铭是研究地域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建锋 《文教资料》2006,(18):63-64
楚歌,指的是楚地传唱的歌诗。汉初,皇室成员好作楚歌,这些歌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尤其是太子的废立与吕氏的干政。楚歌给我们展示了世态人情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鸿鹄歌》暗示了雄主刘邦的矛盾;《舂歌》《赵幽王歌》见证了吕后的残忍;《耕田歌》则凸现了刘章的智勇,此后刘氏日渐强盛。这些楚歌复活了统治者内部搏杀的历史,折射出了刘氏衰微、吕氏篡政、刘氏复兴的权力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16至20世纪中叶,徽州乡村社会长期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宗族是徽州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徽商为乡村自治提供经济基础,而士绅则为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徽州社会系统三要素的良性互动,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正途与异途士绅。士绅的文化权力无所不在,主要表现为文会、乡评,以及编纂族谱、地方志两个方面。士绅还交通官宦,参与诉讼活动,这表明士绅是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具有相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北方里甲催科向乡约催科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清代里甲编制日益混乱,里甲催科逐渐向乡约催科转变.这种转移主要通过官府推动的赋役制度改革和乡约自发地向里甲权力渗透两种途径来实现.随着里甲职能的转移,清代北方乡约普遍承担起催科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清代乡约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强化,它的教化功能却逐渐削弱,从而使乡约由政教合一的民间自治组织向纯粹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转变。由于乡约职能的变化和里老、里甲、保甲制的先后衰落,清代乡约逐渐成为清朝封建政权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11.
李道平是清代湖北安陆著名学者、士绅,除从事学术研究外,他曾赈济本地灾民、修复儒学机构、修撰地方史料,举办、参与了多项地方事业。在这些地方事业中,李道平常常发挥主导或骨干作用,得到了士绅阶层的广泛参与,使得他们履行了道德追求、巩固了之间的交谊、加强了心理认同并深化了地域归属感,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基层文化交际网络。因学术及地方事业的突出贡献,经地方士绅提名和多级政府审核,李道平最终在去世后得以入祀湖北乡贤祠。其入祀过程体现了清代士绅阶层在地方权力运行中的影响,以及中央政府对基层政权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士绅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复合身份决定了对此类群体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如从中可以考察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透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地方社会自治的性质问题.然而学者目前大多侧重于士绅政治角色、经济地位等问题的探讨,对士绅文化权力挖掘甚少,而对作为文化权力集中体现的教化权力的研究则更是极为缺失.士绅教化权力的来源直接型塑了士绅教化的图景.本文意欲探究明清时期士绅教化权力的来源机制,以求裨补研究的不足以及为进一步认知明清士绅教化图景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丛书综录》载吕氏音注四种:《唐鉴音注》、《毛诗集解释音》、《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周易音训》。《周易音训》并非出自吕氏之手,不能据以考察吕氏所定之音;《毛诗集解释音》、《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虽多循陆德明《经典释文》旧音,但吕氏对陆氏的音切多所权衡,取舍皆为己所用,当与《唐鉴音注》一样为吕氏审定之音。吕氏音注中反映出其时汉语通语音系和吴方音的一些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史家群体中,吕思勉(1884—1957)以编著大量历史教科书闻名,他的《白话本国史》(1923年)、《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24年)、《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4年)、《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7年)、《中国通史》(1940年、1944年)等,对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影响深远。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国史教科书,时人普遍认为乏善可陈,不能令人满意,而吕氏所编各种教科书算是适用些,但当时历史教育界批评吕氏教科书之声仍不绝于耳。且不说《白话本国史》因"贬岳称秦"遭受舆论界的广泛抨击,其他教科书亦多负面评论。如《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曾被江西省会中等学校教师列为完全不满意者,(1)《复兴高中本国史》则有熊梦飞、张一纯、姜季辛、周谷城等批评。(2)遗憾的是,《吕思勉全集》以及《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皆未披露吕氏对批评者的回应文字。1927年陈恭禄曾在《时事新报》副刊"书报春秋"发表《挂帐式的本国史课本》,评论吕氏《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稍后吕氏作《答陈君恭禄》一文,回应前者的批评。这是目前仅见吕氏公开回复批评者的文字,吕氏全集未收录,吕氏年谱长编也未记载。鉴于吕氏此篇佚文的特殊价值,现连同陈氏书评一并整理再刊,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吕氏的编史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学家的吕祖谦,其《吕氏家塾读诗记》继承《郑笺》以礼说诗的传统,多以义理解诗,是《吕氏家塾读诗记》宗毛诗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间调处是清代民事纠纷解决的重要形式,乡约、保甲长调处则是民间调处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乡约、保甲长的职责以及他们在官府与民间之间所扮演的联系作用,使他们成为民事纠纷民间调处的调处者角色。在清代诸多民事纠纷民间调处中都可以见到乡约、保甲长的身影。乡约、保甲长进行的民事纠纷调处对清代民事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会     
文会是地方文人、士绅自发成立的一种较松散的读书、聚会和学术交流团体,以“言规行矩,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宣布教化”为基本宗旨。参加者多为致仕或休假在乡的官僚、举人、秀才以及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等。  相似文献   

20.
明朝中晚期,徽州底层社会动荡不安。在对失序的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官府通过革新诉讼制度,将国家权力再次渗透到基层社会;富于士大夫精神的行政长官励精图治,抚恤受灾百姓,推行乡约,神道设教,以儒家纲常伦理价值规范社会秩序,以民间信仰约束百姓行为;乡绅牺牲自我,提倡克己复礼,整齐风俗,凝聚地方人心,维持地方秩序。儒家传统价值在时代的变局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