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诸多差异.研究认为,简单地复制其他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建立符合地方院校自身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实施了多年,教育部也一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但国内对此认识不一致。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践着通识教育,而且还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外常青藤高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是否也可以实施通识教育?由于认识不一致,国内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在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设计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地方高校关注,但由于存在通识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不很明确、课程结构化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影响了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针对存在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目标、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原则、整体结构、主要内容、具体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课程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短缺、通识课程资源结构有待优化、通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和通识课程资源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通识课程的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结构,鼓励院系和教师参与通识课程建设,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理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从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情况,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施行模式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它影响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阐释,更对其本土化改革实践过程形成了重重制约。具体言之,这种张力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理念上,通识教育的引进带来了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扎实育人和追求实用、改进学习方法和扩展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矛盾;其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行政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生管理体制、跨校合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再次,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广泛存在于课程内部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授课主体等众多方面。张力的存在反映了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同时也揭示了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统一的可能性。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张力需要将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同我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步认可,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选择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方式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以法学专业为基础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却并不能消除现阶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双轨制过程中的隔阂。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在传统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以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渗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代需求、"通""专"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过分重视实用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高等教育的实用化与工具化,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人们关注通识教育,是由于它凸现了现实社会中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加强和改进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德性的养成,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刘杰 《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16-118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通识教育愈来愈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通识教育理论,结合菏泽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地理学》教学实践,论证了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地方高校应该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实施专业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通识课程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以期为地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以某地方高校数名师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学校层面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适切现象;教师层面存在教学知识不足、教学能力有限、与专业优势融合性差问题;学生层面存在自主选择能力差、不能均衡发展障碍;家长层面存在态度漠视且...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中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地位无足轻重、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慕课”给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必将促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教与学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是新时代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针对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历史变迁、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理论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大致经历了从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推进通识教育实施到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完善通识教育体系以及凸显通识教育特色、创新通识教育理念等几个历程。当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顶层规划设计不足、主体认知存在差异、各级目标阐释不清、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落实通专结合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主体认知共识,厘清通识教育目标、形成三级目标体系,构建协同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核心课程等方面给出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跨专业选课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通识选修课课程很难进行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认知教学体系.课程认知体系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主要组成,它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素质、点燃学习热情.通识选修课应该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实践教学,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是检验认知加强认知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认知能够为实践拓展思路拓宽视野,良好的实践又能检验认知及逻辑的正确性.在认知中融入实践、在实践中强化认知是上好通识选修课,提高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从学生视角考察影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创业教育投入和产出2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苏北某市2所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单位进行评价,分析各教学单位创业教育服务的规模效率和混合效率,通过设想的合并以探讨合并是否能带来创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结果发现如2所高校合并不能改善创业教育服务质量。创业教育服务质量不但在地方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同一高校内部不同教学单位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方高校之间以及不同教学单位之间在学生职业选择、创业能力方面的较大差距,而非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更加注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育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一般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强调实践能力和服务一线的能力。本文重点强调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平衡,并就地方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商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必修课的构成趋同、选修课的构成和修读方式趋向多样化的特点,存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设置权过窄、特色发挥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小,与商科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吻合度不够、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科人才的素质、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等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