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校园公开课大赛,参赛者纷纷以“有感情朗读”作为决胜筹码,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当老师一提到“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有模有样地拿腔作调读文章. 什么是“有感情朗读”?课标中讲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拿腔作调,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大多意境深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更好地陶冶性情,培养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而感情体验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也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古诗多以概括反映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题材,其主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音铿锵,形象完整。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读。朗读时要努力做到:语调正确,要根据诗中的感情色彩读出抑扬顿挫和高低升降的语调变化;要有感…  相似文献   

3.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纯真的记叙文 ,文章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情的好教材。我主要采用朗读为主 ,以读代讲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读中激情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运用多种形式 ,各种语调反复朗读 ,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 ,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表达出来 ,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受到美的熏陶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 ,背诵课文 ,抒发情感 ,迁移情感。一、初读感知 ,萌发情感课前 ,我在黑板旁边悬挂一幅放大的课文插图 ,图…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在情感体验中加强理解。朗读是在正确的语音、语调、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起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不同的诗篇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静夜思》的朗读,如何才能在朗读中表现出夜的静谧,表达出诗人淡淡的乡思,这是个朗读技巧的问题,老师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具体的点拨,这样,朗读才能真正落实《标准》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朗读=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美华 《江西教育》2022,(39):60-61
<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言辞优美,而且感情真挚、发人深省。领悟文章的深刻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练达的人情、聆听作者的心声呢?有感情、有层次的朗读,即“以读为本”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条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能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难。本篇论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朗读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新补充的内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相似文献   

14.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体会理解,感受出作者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展示出这种情感。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在执教<海燕>时,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知、读中品、读中悟情、读中思.运用多种形式,采用各种语调反复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海燕的美和对暴风雨的渴望表达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抒发情感,迁移情感.  相似文献   

16.
感情朗读ABC     
感情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水。它是在反复咏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有声语言为手段,准确把握停顿、轻重、语调、快慢来朗读课文,从而生动地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意境、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大纲》对三至六年级都有一条共同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如此重视感情朗读?这人公因为感情朗读是一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文字鉴赏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一、朗读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怎样朗读好一篇文章呢?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态度鲜明、感情真挚。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产生真实的感受,指导学生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做到以情带声。2.坚持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每一个音节。做到口齿要清晰、读得要通顺流畅,不顿读、注意字音变化中的衔接,声音强弱变化要和谐,声音要轻  相似文献   

20.
2011版的语文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人教版低年级课文量增多,要充分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思想,说实话,按部就班,以传统教法教低年级学生,时间是不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生字还不认识,字音尚且读不准,句子读不通,又怎么把厚厚的一本教材里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