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2.
余德旺 《新闻爱好者》2011,(11):118-119
笔者从编辑和家长的双重视角审视少儿出版领域现状,近年儿童出版领域发展迅猛,很多出版社加入少儿出版行列,图书品种多,分类更加细化,但是图书市场存在重复出版、少儿读物缺少精神品位、图书价格高等不足。笔者建议提高少儿读物的精神内涵、扶植本土少儿作家、培育阅读氛围、降低读书成本,使我国儿童读得起书,并且读好书。  相似文献   

3.
朱消非 《新闻爱好者》2011,(22):118-119
笔者从编辑和家长的双重视角审视少儿出版领域现状,近年儿童出版领域发展迅猛,很多出版社加入少儿出版行列,图书品种多,分类更加细化,但是图书市场存在重复出版、少儿读物缺少精神品位、图书价格高等不足。笔者建议提高少儿读物的精神内涵、扶植本土少儿作家、培育阅读氛围、降低读书成本,使我国儿童读得起书,并且读好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直是令我颇感头疼的难题。我向来坚持认为作文的关键在阅读。我对我的学生强调得最多的就是“阅读”,读名著也要读范文,因此也特别关注作文阅读类的出版物。这些年我国的出版业的确是繁荣了,市场上图书品种越来越丰富,但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生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反而是放心买作文书的少了,认真读作文书的更少了.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6.
有味的书们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吴冠中先生这本自传体的书,确是值得很多人一读的。吴先生是融贯中西、饮誉四海的著名画家,但这部书不仅仅是适合画家读的,而是值得各行各业的人读。读什么?读他的敬业精神,读他做事的认真、作画的忘我。他的执著精神是聪明人的笨精神,这种东西,恰是当今浮躁而急功近利的那种社会风气所缺乏的。三十个寒暑春秋,背着沉重的画具踏遍各地,吴先生说他“锻炼成一种生理上的特异功能。当我连续作画一天时,中间可以不吃不喝,饮食无时学走兽,我特别珍惜这可贵的生活能耐。”书…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次大学讲座中,有学生提问:许多书尤其是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书,不大容易读下去,甚至根本读不下去,对此应该怎么办。应该说敢于提出这样问题的只有年轻人,当然,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也是还肯读书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即便在大学里也未必很多了。尽管励志似乎是当下最披靡的人生姿态,但偏偏到了阅读,这个姿态却不免变形。或许,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也会呈现不同的阅读心态吧。我的回答不妨有三。一是先停下来,老话所谓渗一渗,酝酿一下情绪,回头再来。毕竟,阅读,尤其是对那些被视  相似文献   

8.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台阶     
安武林 《全国新书目》2013,(12):140-141
阅读,如同一个人在攀登台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的过程。童年的时候,这样的阅读过程最为明显。也许,我的小时候是在那种自主和自由的阅读环境中长大的缘故吧,所以,我很排斥别人对孩子们的阅读行为指手画脚的行为,应该读这,应该读那,阅读的自由有时候像阳光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我觉得目前大学生阅读的问题有下面几个:1.阅读的时间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在网络上花了不少时间。如何把大学生从网络上的泛阅读、浅阅读拉回到传统的经典阅读上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点什么。2.学生平时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不光学生有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所以,相关的经典导读的图书还是有用的。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与书相配套的经典导读性的文章,对阅读也有推动作用。在跟学生交谈中,学生反  相似文献   

11.
萧袤的短篇童话集《波波熊的故事》今年出版了。这本近似方形的小儿书一拿来我就一口气读了数章,只觉得我与波波熊似曾相识。也许是自己心理发育迟,"内模仿作用"比别人强烈一点,形象思维退化慢一点,直到中学还是个孩子。后来上大学,现在的大学也是个现代社会,一切纯洁的心灵都会蒙上尘垢--所以我说是似曾相识,而不免还是隔膜,难怪读着读着有点昏花,不为里面的奇思妙想所动,终于还是暂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李零 《图书馆杂志》2011,(10):97-104
李零:大家下午好!今天,跟大家谈谈心、聊聊天。其实我每天都在读书,各种各样的书都读,很多的书不可能在这里一一跟大家交流,那么正如今天的题目,我们还是干脆以阅读经典为例,谈谈读书生活。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14.
读励志的书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除了读自己专业的书外,还应读些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读励志的书!我所指的励志书,不是如何在职场获得成功等成功学方面的书,这些书里干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一项最了不起,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想读,我不喜欢它,我以为我赢了。实际上,我输了。我努力和《白鲸》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我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6.
家中的书房,是我徜徉遨游的知识海洋。它能让我的思想在这里与先哲交流,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充实和升华。在这间书房里:读史,让我以古为镜;读诗,使我智慧;读哲理书,使我深明事理。家中的书房是我心灵的驿站,书成了我人生的伴侣。读书治学须得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字不写一句空。只有聚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旅行     
<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读书与旅行,既是乐事,也是雅事,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旅行首先要寻找心仪的目的地,读书首先要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旅行目的地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海外风光域外风情、  相似文献   

18.
源于读书俱乐部和读者社区的美国高校"新生共同阅读计划",是美国继"一城一书"后新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该计划倡导所有学校成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通过共读一本书,促进学生"共同意识"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以及精神生活。文章对"新生共同阅读计划"的实施流程、活动目的、开展方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并简述了我国高校实施共读项目的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舒乙 《图书馆杂志》2007,26(5):81-88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现在出版业很发达,每年出版的书都特别多,光足文学类的就有数千种,书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经常建议大家,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和时尚作品、一般作品有什么不同呢?据我理解,经典作品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要有地域的跨度。比如说,一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一直到今天甚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去读,在时间上能经得起考验。很多书是一时热闹,但大约过了两三年就消声匿迹了,这样的书不是经典作品。第二,要有地域的跨度,即可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其它的国家也流行,也被大众阅读。这样的书,才能叫做经…  相似文献   

20.
范用 《出版史料》2002,(4):37-38
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总觉得对作家有点抱歉,我们的书印得不够好,特别是文学作品。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印得比一般的书要好一点。我看到很多外国的书,文学作品,小说、戏剧、诗,在出版方面给予很高的待遇,最好的纸张,最好的装帧,而且把它与那些大量印的书区别对待,使人一拿到手就知道,啊!这是文学作品。我们呢?我干了多少年出版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